传统演剧模式的当代创新发展
2016年12月12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2日第1107期 作者:王鑫 薛晋文

  近日,由王潮歌指导的情景融入式戏剧《又见敦煌》首演,这是继《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之后,其创作的“又见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用艺术的方式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蓝图。“又见系列”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常规意义上的“实景戏剧”推进特制剧场,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型戏剧的审美特征,为传统演剧的当代创新发展做出了新尝试和新探索。

  多种戏剧形态创造性杂糅的演剧模式

  “又见系列”演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多种戏剧形态的杂糅,演出主体是以话剧模式呈现,演出过程中将传统戏曲、舞剧、杂技剧等形式融入其中,实现了传统演剧元素的融会贯通。具体而言,戏曲演出的元素化综合呈现是本系列的最大特色。创作者将地方的传统戏曲渗透到话剧或舞剧当中,以元素化的方式实现不同戏剧形式之间的碰撞交融,既能够取长补短,又得以推陈出新。比如,《又见平遥》最为典型,在边走边看的平遥古城样式的剧场当中,不时能听到高亢的梆子声,看到山西梆子在古戏台上的演绎,这是地方戏曲当代传播发展的神来之笔。又如,《又见敦煌》当中,古典敦煌舞在演剧过程中反复呈现,以博采众长的眼光,实现了传统敦煌舞乐的当代新生,实现了民族性和当代性的完美融合。此外,杂技剧的融入也成为“又见系列”演出中常用的创作方式,奇特炫目的感官刺激,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为传统杂技演出找到了新的空间和天地。

  多戏种杂糅形成新型戏剧模式的重要启示值得总结思考。一方面,通过杂糅的方式取长补短为同一主题故事服务,获得单戏种难以企及的魅力与特质,全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和提升,是“1+1>2”定律在戏剧创作实践中的最好体现。多戏种杂糅能让戏剧演出更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让观众在一台戏中领略多种戏的魅力和特色,也能对戏剧所演绎之故事、所表达之精神有更好的体察和领悟。另一方面,杂糅为地方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找到了突破口。以往的传统戏曲局限性很多,很难实现跨界传播,杂糅模式让地方传统民俗歌舞、戏曲、曲艺实现了组团出场,能够在演出空间内以元素化模式原汁原味获得呈现,这对传统演剧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和创造性发展。

  民俗剧场与观演关系的艺术创新设计

  “又见系列”演出中,剧场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剧场占地面积一般较大,设计往往兼顾景点风貌,与四周的景点环境浑然一体。剧场内部舞台设计充分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视听效果十分震撼,剧场内部设计和装饰充分体现景点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妥帖一致,不遗余力寻找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有效联接点,有效挖掘了区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以《又见敦煌》为例,其剧场设计是一个“蓝色晶体”镶嵌在沙漠之中,是旅客去往莫高窟的必经之地,设计理念是沙漠里的一滴水,既彰显了敦煌艺术宝库的独特地位,又凸显了敦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非凡价值。此外,《又见五台山》的专属剧场风铃宫剧场,外观看上去像一页打开的经折,背靠五台山,与天然景观自然衔接,很好地将景观文化和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联接在一起,这种创新设计,能够让观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且行且思索,平添了无限的文化韵味和历史美感。

  特制剧场之内,常规观演关系的改变是“又见系列”创新剧场理念的又一亮点。《又见平遥》采取的是浸入式流动观演的方式,让观众在高互动性的观演过程中既欣赏了精彩的戏剧表演,又了解了平遥的票号文化和晋商的诚信精神。《又见五台山》中采取了A—B—A的观演模式,也就是观众入场前先通过一个戏剧长廊,从流动观演开始进行情感代入,在进场的过程中,从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为切入点,完成了A部分的演出。在不经意间,一个硕大的观众席出现在面前,观众在座椅上看完B段的演出,然后继续进入A段,原先动态的演出转变为静态的雕塑式的展现。历时90分钟的观演,观众仿佛从物理上到心灵上完成了一次人生历程的戏剧体验,对戏剧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突破传统舞台剧定点观演、观众置身于演员的表演时空中,观众与演员同处一个真实物理时空,在身临其境中与演员同欢喜、共悲戚。既有强烈的共存感和融入感,也有明显的观摩感和独立感,既让观众很好地进入戏剧架构的虚拟时空,也能让观众随时保持戏剧观摩者静观顿悟的自由。这是戏剧演出观演关系创新的新举措,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让演员与观众保持若即若离的微妙独特的关系,观众对戏剧精神的触摸更加真实深刻。如此,观众入戏和出戏更加自然而然,入乎其内便化身故事人体验戏之真趣,出乎其外时立马可从戏中抽身而退,可谓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文化仪式感的多样态创新展示和呈现

  文化是仪式的内在韵味,仪式是文化呈现的外在载体,它们往往互为表里并有效呈现。其实,戏剧的仪式性早在戏剧诞生之初就已存在。戏剧的原始宗教职能是把人们集合到一个原始公社的宗教典礼中来,在那里,演员在某种意义上是祭司或主持宗教仪式的教士,而观众则被吸引和演员一起表演,如同共享圣餐一般。中世纪欧洲大陆广泛流行的宗教剧往往通过庄严仪式般演绎《圣经》的故事起到心灵启迪的作用。“又见系列”深受古代宗教剧的启发,将戏剧的文化仪式感再次全方位呈现于戏剧演出之中,实现了外来演剧模式的本土落地生根。

  文化仪式感是“又见系列”演出的又一特色。演出庄严肃穆,如同秩序井然的典礼,观众往往通过一次观演就能够实现一次精神的洗礼。佛教仪式感是《又见五台山》给观众的强烈感觉,欣赏戏剧演出与佛教法会相结合。当佛教的大旗从观众头顶掠过,观众纷纷伸手去摸旗时,就像在举行浩大庄严的佛教仪式,这种仪式感是对审美体验的深度开掘。当全体观众同时双手合十、诵经祈愿时,剧场便沐浴在神圣虔诚的氛围里。演出结束后,观众走上舞台,在各种生活片段展示中经过长廊,能够感受到从出生到死亡的梦幻之旅。《又见平遥》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死浴”、“灵魂回家”等充满仪式感的典型片段,有效带领观众自觉认同平遥根祖文化和诚信精神的内涵特质,在民族文化唤醒和当代文化再造中获得了极大的共鸣。“又见系列”的讲述形式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颇有意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有效触动了观众的情感神经。《又见敦煌》展示的是对丝路文化的认同与崇拜,剧演从莫高窟的开凿到王道士揭开流传千年的敦煌面纱,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体悟千年丝路文化以及浩瀚的敦煌民俗文化。

  就此而言,“又见系列”是传统演剧模式沃土上开出的美丽花朵,也是多戏剧形式整合创新的精品力作,为民族演剧艺术的当代传承发展起到了探路的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