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人民力量的国家形象传播力
2020年02月21日 0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21日第1870期 作者:马持节

  中国人民是中国革命的决胜力量,也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力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民之所望,前进所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在全球一村的互联网时代,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域中,如何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汇聚磅礴力量,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义性,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展开的综合国力的全面展示,就是一次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与多变的舆论生态而展开的全民、全程、全息、全效的国家传播行为,是一次基于重大节庆活动实施的国家形象再造工程。此次传播实践中,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落地执行来看,都再次凸显了宣传舆论工作在治国理政中重要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在宏阔的全球视野中践行了关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舆论工作方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的系列传播实践所显示的,正是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成功实践了新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汇聚全球传播生态中的人民力量,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宏大格局成为重大的现实课题。具体来说,这是指通过充分发动人民、依靠人民,通过人民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智慧和丰富内涵,书写中国方案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讲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新月异的创新实践及其伟大成就;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背景下,通过人民讲故事、讲人民故事,汇聚中国建设与发展的独特宏大叙事,让国际社会既能读到中国故事,也能读懂中国故事。用人民汇聚国家形象传播的磅礴力量,需要科学把握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学启发人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主体意识。一是启发人民的国家形象“生产者意识”。党领导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国家形象,这一生产具体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对象性生产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进行伟大理论创新的文本性生产,具体化为无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创新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在国际社会闪亮。二是启发人民的国家形象“分享者意识”。党领导人民塑造的国家形象最终为人民所分享,这一分享体现为人民内心深沉的文化自信、价值认同和行为趋同,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各族人民早已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前途命运凝结在一起,共享中华民族新的荣光和梦想。三是启发人民国家形象“扩散者意识”。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民是融入互联网中的主体性节点,必然承担着国家形象的“扩散”责任。互联网的全民性禀赋与网民大国特征呈现出了高度一致性,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高度发展和技术创新又为人民传播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增加了权重。四是启发人民的国家形象“代言者意识”。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创造者,是旧中国、旧社会分崩离析的见证者,是新中国诞生、建设、发展与改革的经历者,也必然是大互联网时代国家形象的代言者,畅谈中国方案给予中国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五是启发人民的国家形象“捍卫者意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唯有广泛动员融入中华血脉、充满爱国豪情的中国人民,汇聚磅礴的互联网舆论大军,使其成为中国方案误解者的矫正者,方能捍卫国家形象和尊严。

  第二,科学引导人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整体意识。人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不是碎片化、个性化、随意性的存在,而是在认同国家主流价值前提下的整体性存在。中国共产党作为被历史和现实选择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唯一可为且有为的领导力量,对国家及民族形象建设有着高度的自觉和宏远追求。因此,人民参与国家形象传播的“整体性”,集中体现为在科学引导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前提下,强化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强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是目标认同。

  第三,科学构建人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参与机制。中国人民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决胜力量,必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决胜力量,国家形象还是要落实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归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的互动技术,科学动员人民参与国家形象建设与动员人民参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同等重要。一是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VR、AR、MR、AI等先进技术,为人民参与国家形象建设与传播搭建优质平台,提供多元可控的形象生产与传播的渠道。二是要分层分类建立国家形象生产与传播共同体,包括国家层面的主流媒体共同体、省域主流媒体共同体、县域主流媒体共同体,行业、职业、界别共同体,年龄、性别共同体等。三是要建立舆情研判,议题生产、动员和引导机制,形成以主流媒体力量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同频共振的磅礴舆论力量。
  
  (本文系广东普通高校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媒体融合条件下广东省重点网络媒体战略转型研究”(2016WZDXM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