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自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实践探究
2018年11月22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2日第1580期 作者:张瑜

  与传统的新闻业秉承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同,“后真相”时代的自媒体崇尚的理念是:事实不再重要——即将事实本身放置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事实被抽空之后,新闻事件的细节就会成为自媒体上舆论讨论的热点,人物与细节使舆情讨论变成故事消费,此类舆情中蕴含大量可传染情绪,这些情绪一般是愤怒、戏谑、同情、搞笑等。“后真相”时代事实消解后,热点舆情中的情感消费成为主要趋势,因此加强自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实践的研究尤为重要。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中的情感消费

  自媒体处理事实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没有事实、事实不全和基于事实。没有事实是指在公共讨论中的具体事实压根不存在,一般是指对假新闻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事实本身是错误的或者不存在的,这使公共讨论失去根基。事实不全的情况最为普遍,事实虽然不全面,但还是基于一定事实,然而这并不是全部事实,自媒体账号对既有事实进行包装,在既有事实的基础上加工营销,以“罗尔事件”为白血病女儿筹款最后反转最为典型。而基于事实的情绪煽动,这样的情况一般较多存在于法律热点事件中。法律事件成为舆论热点是因为涉及法律的事实一般都在普通网民的生活之外,这类事实比如惊悚的杀人案件等情节本身,就可以吸引大量网民的关注。

  事实不再是引发网民情绪感染的根本原因,只有抽离事实或者将事实置于不重要的位置,情感才可能发酵为道德审判,理性才可能脱离讨论。无事实、无思考的情况下,大量网民被情绪牵动,自动加入事件传播过程,但是从总体上看,公共讨论基本只停留在情绪发泄和感情消费的层面。另外,由于新闻事件在社交平台持续保有热度的时间较短,所以舆情还没有触及事件的核心,公众注意力就已经进入下一个热点舆情了。

  基于新闻事件的公共讨论变成故事消费,但对于新闻事件的真相以及其所涉及的深层社会问题反思极少。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细节成为引发公共讨论的主要内容。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具有一定的反常性,媒体将此类事件进行报道时为了吸引眼球,会过多描绘新闻事件的具体细节,与此同时网民也以猎奇心理对此类事件进行消费和传播。

  网民经常表现出的情绪包括愤怒、同情、怜悯等。以叙利亚三岁难民遗体漂浮在土耳其海滩事件为例,该照片出现之后迅速传遍全球社交平台,众多艺术家纷纷对原照片进行加工创作,以同情、怜悯为主的情绪伴随图片传播。在此新闻事件中怜悯情绪是最重的传播砝码,但是对于叙利亚难民危机这一复杂新闻事件解读相当少,或者说数量众多的网民只愿意消费这张难民照片,但是不愿意去了解复杂的难民危机。这是“后真相”时代自媒体新闻经常出现的情况,网民最关心的是瞬间触动的情绪,但不是情绪背后的复杂社会现实。除了愤怒、同情、怜悯这些情绪,戏谑、调侃、恶搞等情绪传播也很容易引爆网络舆论,自媒体上这类案例不胜枚举。

  作为理性声音的自媒体事实核查类别

  自媒体事实核查的实践主体是多元的、自发的。这个主体并不一定是专业的新闻从业者,而是以事件相关领域的自媒体居多,每一个新闻事件的主题不同,事实核查的主体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对新闻主题较为熟悉的主体会对同类别事件快速完成事实核查。因为事实核查的主体经常是自发的、无组织的,这就意味着出现事实核查的理性声音是不可预测、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世界中,同时事实核查的实践行动也大多是偶然的、不持续的。

  事实核查可以分为对事实要素进行核实和解读两种情况。对事实要素进行核实主要是对既有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点进行真假的可信度核实。对事实要素进行解读是对新闻事件中的相关信息点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解读事实真相。对新闻事实进行解读就是透过新闻事实,对新闻背后的公共性进行探究的新闻实践。一般此类事实核查需要核查者对事件有足够强的洞察力,虽然该信息点并没有出现,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线索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来丰富新闻事件的解读,加深并拓宽网民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比如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新闻事实只是集中在幼儿园老师的虐童细节,但是自媒体事实核查可以对幼儿园资质、企业办幼儿园背后的社会关系等信息进行探究,从而还原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对已有事实进行解读是将已经浮出水面的新闻事实作为冰山一角,对水面之下被遮蔽的相关事实进行全方位解读,是从新闻事实走向新闻公共性的具体实践。

  不管是对具体新闻信息点的真假程度进行事实核查,还是对新闻背景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都是新闻事实核查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层次,都是对新闻事实核查思维的具体实践,对深入解读新闻事件与了解新闻真相有重要意义。

  自媒体事实核查的客观操作实践

  传播学属于准科学领域,可以使用科学精神对材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和归纳。对新闻信息中的信息点进行事实核查是一种类似科学精神的逻辑推理过程,需要摆脱预设立场,找到切实证据,找到证据之间的交叉印证关系,最终通过逻辑推演完成客观性写作。

  事实核查的基本操作过程首先需要核查人摆脱预设立场的优先判断。在很多新闻事件的解读过程中,不管是自媒体还是普通网民,对新闻事件中突出的信息点都会有强烈的情感预设,这个预设一般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进行激烈抨击,其次是对有刻板印象的群体通过加标签的方式模式化、脸谱化。预设立场会干扰新闻传播的过程,尤其是通过情绪消费遮蔽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

  根据现有线索积极寻求有力证据是新闻事实核查的重要一环。根据已经公开可见的权威数据,如天眼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可以对有关新闻事件中涉及的相关机构信息进行直接查询,找出新闻事件背后的利益关系,对于解读新闻事件有重要帮助。很多浮于表面的事实之下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利益纠葛,在对数据解读的过程中,数据的可信度是个较大的问题,而寻求多方数据源成为必要的应对方法,将多方数据进行交叉印证,可以对数据进行全面证实和证伪,即使不能完全找到事实真相,也可以通过举证数据之间的矛盾关系质疑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事实核查来讲,找到数据之间的矛盾能够进行证伪就算完成任务,而证实则更需要专业记者的深度调查。

  证据之间的合逻辑性是事实核查的核心所在。在对数据进行查证的过程中,事实核查人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推进,将新闻事件中的复杂关系层层剥离,将既有信息点作为逻辑推理的事实起点,经过合理的逻辑推演,形成证据链条之间的自洽性,这是整个事实核查中最主要的隐形主线,是新闻事实核查过程能够行得通的重要依托。

  客观性写作是新闻专业性的外在体现。客观性写作的过程要求作者抽离主观情绪,进行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是一种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当中去的状态,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这种中性的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又毫不介入其中。零度写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春秋笔法,从而以理性思考为主要表现方式,放弃哗众取宠和情感消费。事实上,某些自媒体营销号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主动放弃探究真相,故意降低姿态,站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高度,从大众的认知预设出发,写出大众想要宣泄的情绪,从而取悦大众获取流量。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会经常使用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副词,较多使用流行的网络用语与网民形成接近性,极力渲染场景与氛围,甚至直接对新闻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从而形成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事实核查所要求的客观性写作需要核查人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对事实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同时以客观、专业、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新闻事实进行冷静剖析、客观核查,只有这样,真相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呈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