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光一:出版产业变革的“张力”与“阻力”
2018年05月03日 07: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3日第1442期 作者:尚光一

  随着技术革新与产业演进,经过了“铅与火”,跨越了“光与电”,走进了“网与云”,出版产业从未遇到过如今日这般因业态嬗变而带来的严峻挑战,也从未遇到过如今日这般因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宝贵机遇。

  对传统出版而言,一方面,无论是报纸、期刊出版,还是图书、电子音像出版,新兴出版的扩张对其原有业态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也在应对新兴出版的挑战中蹒跚前行,正经历着自身转型的艰难嬗变。而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伴而行的新兴出版,则展现出勃兴的态势,但其蓬勃向上中仍潜藏着一些阻力。

  传统出版的业态革新与数字转型

  报纸出版的破茧与蜕变。作为古老的出版形式,近年来,报纸出版依然力图在新兴出版的压力下破茧成蝶、自我革新原有的产业形态。虽然这一过程中,报纸出版出现了内容失范、虚假广告、忽视网络发布再创意等问题,但新的业态毕竟已然萌生、破土而出。一方面,我国报纸的数量、总印数、总印张、定价总金额等都不断降低,报纸出版面临着严峻考验,营业收入特别是其中的广告收入出现较大下滑。《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报纸出版的营业收入降低7.6%,利润总额降低15.7%,颓势十分明显,甚至有业界人士认为报纸已是“最低端的分散内容提供商”。另一方面,面对挑战,报纸出版机构也力图顺应新兴出版的潮流,基于自身在内容生产方面的天然优势,积极探索同一内容的复合开发,以重构报纸出版产业链。未来,如能基于自身公信力,打破人为设置的报纸与新媒体的观念界限,报纸出版将有可能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期刊出版的突围与遇阻。近年来,期刊出版的总印数、总印张、定价总金额、营业收入等全面下滑,特别是文学、艺术类期刊和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印数下降更为明显,反映出期刊受众面正在快速减少的现实。在巨大压力面前,期刊出版机构不得不进行各种转型探索。例如,手机期刊、期刊全文数据库、互联网期刊等,规模都有所增长。不过同时,在新兴出版的冲击下,一些期刊出版机构阵脚不稳,长期无法找准定位。究其原因,首先,期刊出版机构虽然拥有内容资源优势,但因技术、资金等的欠缺,往往在开发数字产品时受制于技术提供商。其次,期刊出版转型需要运营理念的转变,多数期刊出版机构虽或主动或被动地尝试数字化开发,但往往浅尝辄止,在盈利模式和版权保护上认识模糊。最后,由于技术提供商水平不一,许多期刊出版机构与其在沟通磨合上又存在滞碍,所开发出的互联网期刊等产品,许多内容同质化明显、原创力欠缺。

  图书出版的演化与危机。《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我国共有出版社584家,年度出版图书高达90.37亿册(张)。但同时,民众的阅读兴趣却越来越转向数字出版物。为应对这一态势,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图书出版企业的普遍选择,然而这一过程却阻碍重重。一方面,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和出版集团的成立,图书出版在体量上有了快速增长,但是“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阅读氛围的改变。“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目前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7.86本。另一方面,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高达68.2%,在阅读方式嬗变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图书出版企业的重要决定。不过,近年来数字图书等在图书出版企业收入份额中占比并不大,多数图书出版企业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仅仅扮演内容资源提供者角色。究其原因,首先,由于早期的出版门类、特质区分,图书出版企业所掌握的图书资源,往往类型单一,难以满足新兴出版对海量多样内容的需求。其次,许多图书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或把已有的纸质图书电子化,或把现有内容用数字技术储存后附送,或把已出版的图书放到网上传播,缺乏深入明晰的赢利模式。最后,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后,版权保护面临着很大难度,图书出版企业往往难以应对。

  电子音像出版的没落与重生。近年来,我国电子音像出版在全面式微中也展露出努力重生的熹光。但这些探索与尝试究竟是行业回光返照的征兆,还是潜能激发后新一轮辉煌岁月的晨曦,依然晦暗难明。一方面,毋庸讳言,电子音像出版已全面式微。电子音像出版曾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功能,曾对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之受到盗版和网络免费下载的冲击,电子音像出版持续陷入低迷,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电子音像出版企业不甘于坐以待毙,积极发掘潜能、重组产值,进行了多种转型尝试。例如,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中国新华电视(CNC)海内外获奖精品选集》,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进行出版,并推出移动硬盘、光盘等多种介质进行同步推介。不过,当前大部分电子音像出版企业依然活力不足、处境艰难,产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遇。未来,要想有效发掘自身潜能,改革重组亟待进一步推进,市场秩序也亟须进一步规范。

  新兴出版的勃兴与扩张隐患

  游戏出版的冲劲与阻力。《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4.42亿人,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4.07亿人,庞大的游戏用户群催生了可观的市场规模,整个游戏市场呈现出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移动游戏等形态共同繁荣的局面。

  不过,在迎来良好发展时机的同时,我国游戏出版也显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内容同质等问题,成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瓶颈。尤其是,今后我国游戏出版自主创新的最大风险,并非来自游戏企业自身,而是来自同行“跟风”,各种游戏研发中的“山寨模仿”将严重损害我国游戏出版的长远利益。

  互联网出版的格局与生态。近年来,经过一系列“净网”行动,互联网出版企业更重视依法依规运营,互联网出版逐渐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网络文学发展势头迅猛。《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3.78亿,占网民总体的48.9%,深刻影响着受众的阅读习惯与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大了对互联网出版的投资力度,例如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联合打造阅文集团,阿里巴巴力推阿里文学等。不过,互联网出版在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生态中也出现了明显缺陷。例如,传统媒体不能播、不能报的内容,一些网站却堂而皇之地进行刊载,甚至对事实进行夸大、渲染、扭曲;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脱离社会主流文化,为低级趣味代言;一些互联网出版企业沉溺于“抢先发布”比“正确发布”更重要的价值取向,导致正面舆论被负面舆论绑架。

  手机出版的加速与减震。近年来,4G网络进一步普及,首个5G基站也正式开通。在这一背景下,手机出版呈现全面崛起、阔步前行的矫健姿态。一方面,手机出版进入了快车道。不过,由于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内在延滞,近年来手机出版也遭遇了发展的减速带。首先,手机阅读产品价格普遍偏高。其次,手机阅读产品整体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思想深度,甚至部分产品含有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内容。最后,手机出版所需的创意人才、编辑人才十分缺乏,制约着手机出版的长远发展。未来,如能逐步破解产品价格、内容质量、人才技术所带来的阻碍,手机出版将会迎来更开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新媒体出版急剧扩张,“出版”已成多数人实际享有的权利。不过,社交新媒体出版的自由和便捷,也滋生并扩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对于社交新媒体出版能否在集成信息的同时实现传播正确、准确、有价值信息的目标,社会依然存有疑虑。

  未来出版产业格局的演变趋势

  综上所述,对出版产业而言,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限制自身的也往往是自身本身。通过对业态的审视和对问题的厘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未来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形,与过去业态大体保持稳定的状况不同,将呈现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彼此交融、业态不断嬗变的格局。一方面,依托内容资源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传统出版共同的坚定选择,有着巨大的潜在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兴出版也将借助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来维持和扩大其传播优势和受众优势。可以说,跨界与融合是出版产业寻找新高地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形势下大陆出版传媒产品入台传播接受机制及策略研究”(17CXW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