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新闻学科创新发展
2016年11月03日 07: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3日第1080期 作者:郑保卫

  【核心提示】加快发展和完善新闻学,特别是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用其理论成果来促进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是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并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图景。作为一个新闻学者,能够受邀参加座谈会并当面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受鼓舞,同时也意识到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的要求,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新闻学学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行动路径、提供了思想保障。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用创造性的工作去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建设的美好春天。我认为,当前,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以服务各项事业发展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闻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其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并列起来,认为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强调需要加快完善。

  事实说明,新闻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成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涵养社会伦理道德;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治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加快发展和完善新闻学,特别是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用其理论成果来促进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是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中央的重视及所寄予的殷切期待,为新闻学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是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建构难得的历史机遇。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等一系列要求,这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行动路径和工作原则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新闻学学科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尤其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观察、分析、研究一切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

  为此,我们要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要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需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新闻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新闻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其研究成果和所构建的学科理论,能够回答和解决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要使理论研究真正出成效、有实效,真正转化为服务国家和人民事业的理论指南与行动向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科理论建构也要严格遵循这些要求。

  所谓“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就是要使理论研究牢牢地站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新闻学的根之所在、本之所在、源之所在、基础和动力之所在。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我们要把解决我国新闻学科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借鉴国外有益的新闻理论成果,挖掘历史上成功的新闻工作经验和传统,把握当前新媒体时代传媒业发展和新闻学科理论创新的需要,同时要以强烈的人文情怀从关怀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如何使我们的新闻传播和新闻学更好地去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中华文化,还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关注新闻传播和新闻学的未来走向,去研究其发展的趋势和路径,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既有传统继承,又有外来借鉴,同时还能够洞察未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才能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开辟学科创新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方面特点,即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这也是新闻学理论研究,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所谓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是指新闻学理论研究要建立在继承以往我国新闻工作自身传统的基础之上,继承以往我国新闻学学术研究中所积累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成果,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创新发展之路。

  所谓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就是要立足于当前时代和中国国情,瞄准当下我国传媒业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注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创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属于中国的新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坚持在继承以往工作传统和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学术创新,适时地回答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新闻事业所面对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观念和思维创新开始,形成了包括体制、机制、形式、手段、路径、方法在内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解决了新闻工作如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地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为民族的和谐团结服务,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服务,以及如何实现传媒业自身的改革发展等问题。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都是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促进我国传媒业的改革创新服务的,有着明显的原创性和时代性。

  所谓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就是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其中他特别强调要加快完善包括新闻学在内的11个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学的学科建设也要注意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这就是要严格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在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上多下功夫。新闻学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种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巩固自己的学科地位。

  自1919年徐宝璜出版《新闻学》一书标志着新闻学在中国诞生以来,我国新闻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今天,面临新的时代,我国新闻学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新闻学研究者的勤勉探索,有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鼎力支持,构建一个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自身特点,真实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