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变迁的核心问题
2016年07月07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7日第1002期 作者:潘忠党

  新闻承载并传递信息,但它不仅传递所报道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而且意指生产、扩散和使用该信息及其承载文本的传播实践。作为人类传播活动,新闻同时牵涉不同层面的传播:它传递信息,也呈现该信息的编码规则;它运用语言,也演示表意的规范或符码;它是传播活动,也是型构该活动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展演。借用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的话说,新闻既是传播,也是“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所谓元传播,即是关于传播的传播,它符码化(codify)传播活动,规制和演绎其中的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新闻不仅传递关于报道对象的信息、再现特定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元传播的一部分,它同时还界定并表述新闻这一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作为知识类型之一的新闻、新闻价值的标准、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新闻在公共生活中的位置和角色。而且,这些元传播内容既包括实然的描述,也交织应然的规范,即新闻实践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或社会期待。简而言之,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展现它作为一种知识、一类社会实践、一门职业和一个行业的内在逻辑。

  元传播成为表征对象

  职业新闻人当然熟悉这一逻辑,因为它就在其职业活动的常规之中。在某些时候,那些敏于反思、善于自我呈现的新闻人协同学界,将元传播转变为表征对象,分析突出事例,将这一逻辑及其在不同时空的流变加以铺陈敷演,登载于各行业平台,建构自己所归属的“话语共同体”。新闻业的发展,至少部分地在传播与元传播的交织互构中得到整合。对元传播规则的这种话语阐释也是新闻界应变的重要途径。

  通常,消费新闻的大众无意参与这种话语情境的转换。对他们而言,元传播层面的信息是众所周知的“常识”,预设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因而无从审视和批判。而新闻界对于其行业的话语阐述,又往往限于业界内部的述说,强调自身的群体内聚,彰显职业群体的从业垄断和话语权威。其实,大众也在消费中参与了新闻的元传播,并由此影响新闻业。这一参与通常体现为新闻从业者或机构在大众中的“口碑”,大众对新闻作出是否与他们的生活相关、有多可信的评价,研究者运用问卷调查得到的“媒体公信力”测量等。通过这些“反馈”,新闻活动的“符码”和新闻业与大众的关系,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以重塑。

  新媒介将元传播推向前台

  一般来说,大众不太理会职业新闻人及新闻学界对“新闻”的种种规训,而是更多地采用其他话语展开并述说自己的选择与使用,丰富自己的新闻体验,并由此开拓新闻的生成空间。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介,更是为这样的选择和开拓降低了门槛、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机会。而且,如丹麦传播学学者延森所指出的,通过搜集和分析“元数据”而建设的平台、以整合多形态的传播而打造的媒介,将元传播的展开和创新推向了前台,冲击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形态。多位英美学者亦撰文认为,新闻业正在转换为开放、多声调和非正式的“谈话”;“事实性”新闻操作模式正在日益受到真相形成模式的冲击。目前,这些论述虽然还多徘徊于现象描述,但已在酝酿对新闻的重新想象。

  而已知的元传播结构,往往是传统新闻业“危机话语”展开的立足点。美国学者翟利泽认为,这种“危机话语”内含了新闻业对常规的依恋和对不确定性的忧惧。历史地来看,新闻业一直在各种不确定中演变,其推动力,无论是新媒介技术,还是新商业模式,抑或政治文化和社区建设的力量,都指向社会交往的形态及其脚本。这个层面的变革形塑了新闻及新闻业变革的“脚手架”。

  元传播创新型塑新闻变革

  当下的新闻变革亦不例外。它包括采用新的媒介和信息技术开拓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增大信息量,使信息的存储、流通和查询更加便利。但更为重要的是元传播层面的开放,使得新闻业成为这个时代社会交往实践的展演之一。如有些学者认为的,它在突破新闻生产前后台的区隔,突破舞台与观众席——新闻生产与消费者的区隔。不仅如此,新闻展演脚本的创作和角色配备,都在日渐向公众参与开放。也就是说,作为传播活动的新闻正在走出职业新闻人的垄断。

  但这绝不意味着职业新闻人的没落,也不意味着专业新闻业的衰败。舒德森和翟利泽认为,恰恰相反,以此为契机,职业新闻人正在主动或被动地重构自己的角色和实践。反映这一点的各种创新正在发生,虽然他们大多刚刚起步,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他们都可得益于或者源自运用新的媒介和信息技术,形成开放和多元的信息搜集、储存、处理和呈现的行动计划,建构这些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关系矩阵。譬如,建立多组织的联盟或平台,引进社群、社区以及慈善组织的人力和财力,动员和吸纳非职业的信息采集人员,开发如事实检测(fact checking)等展演客体性(objectivity)原则的新闻实践和表述新形态。

  这些都可说是在公共性原则引导和启发下展开的元传播层面的创新,是对什么是新闻、如何做新闻、新闻做什么、新闻人当做什么、所遵循的伦理规范是什么等的重新界定。因此,新闻变迁的核心问题不是新闻业会被打造成什么样或新闻会变成何种模样(虽然这是重要问题),而是我们希望并如何建构什么样的公共生活,即如何交往。我们不仅需要拷问哪些新闻创新可能或正在发生,其成败会受什么影响,而且更要探究这些新闻创新体现了怎样的元传播模式。它如何将公共性原则、商业和其他逻辑的融合,落实为新闻传播的结构符码。职业新闻人又如何促进新闻场(journalistic field)的进一步开放,并在其中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继续成为真实、理性、开放、多元等公共交往理念的维护者、阐释者和示范者。

  (作者单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