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023年03月24日 05: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4日第26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丰富的伦理意涵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深入发展带来诸多议题。3月18日,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征程”,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关系。

  在实践与理论互动中实现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下和未来,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伦理学话语体系总是由其所处时代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所决定,并随着这一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在时代生活实践的变化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回答新问题,以理论创新适应时代需要的实践哲学。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产生与发展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生活实践主题。伦理学研究者应以问题为导向,自觉回应和回答源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前提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新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为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伦理问题提供可行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观照、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可能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空间、货币、科技等要素的嬗变,促使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与空间、时间、资本关系密切的伦理问题,要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视角,在理论上更彻底地对其进行解释分析,提出彻底性和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里“人的全面发展”有其伦理逻辑。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王文东认为,从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伦理角度考虑,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指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德性伦理研究和德性伦理建设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目的、本质内容、根本追求和最终落脚点。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发展、个人关系的全面性发展、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个人能力的多面性发展和个人生活的丰富性发展。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李义天谈道,在伦理学界的共同努力与共同协作下,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不断推进。在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人类思想史的重要思想家以及东方和中国问题从未在国际学者的视野中消失。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者应具有世界眼光,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加强文明互鉴互通。

  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

  立足时代伦理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其实践指向在于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道德理论为基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解决现实伦理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

  “推动新时代‘以德治国’,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责无旁贷的理论任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付来认为,我国历来就有德法并举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为政以德。作为与依法治国并重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就必然要深入探讨“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方式,不断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活动中的精神要素必须高水平发展。快速度、高效益、优品质的经济发展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正确道德理念的指挥,经济的绿色生态发展最根本的特性是道德性,公平开放、理性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离不开崇高的道德境界,资本理性化的发展需要以道德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人民需求的满足和生活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道德引导。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认为,家庭是中国人的伦理文化之根,在深化道德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工作,不仅关乎个人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当前,我国家庭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现代家庭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提出,在实践上,要注重应用伦理研究,深入各行各业,以职业生活为基本依据,推动职业伦理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职业伦理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推动解决现实道德问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