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理论回应公共管理实践
2023年03月20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0日第261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通讯员 唐佳璐

  在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莫干山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重新思考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共同探讨公共管理的时代使命、未来发展、理论自觉和实践前沿。学者们表示,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应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推进理论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历史时期。“在目前情况下,全球治理需要负责任大国积极行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提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国际社会对负责任大国的期待。

  公共管理研究要注意实践中个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表示,公共管理的深度研究必须以个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围绕“人”的角度来理解管理和服务本身,理解制度、价值和情境等;用好数字技术,提高治理的适配性和精准性。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于文轩表示,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在进一步挖掘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外需要在国际社会上讲述中国故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内需要凝聚共识、团结一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共管理的优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提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要破除单向线性思维惯性,接受和拥抱悖论视角,发展统筹理论。

  公共行政学应该研究什么?“公共行政学的责任田要从政府职能范畴研究走向职能履行的研究中去;从行政法治研究中走出来,走向公共政策科学化的研究中去;从基层治理的大场域中走出来,走向基层政府的场域中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庞明礼认为,要回到“行政组合、人事管理、工作方法、机关管理”等四大命题研究中,回到管理学理论框架中,构建公共行政学知识体系。公共行政学界要回到实践,寻找代表性案例和典型性案例,严谨对待可得数据,加强实验研究。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将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项使命”“两条进路”“三个面向”。“一项使命”指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两条进路”指应急管理知识生产的本土观照和应急管理知识生产的全球视野;“三个面向”指聚焦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新任务、新空间与新思路。新任务是面向国家安全,以完善国家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担当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新任务;新空间是面向公共安全,以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辟应急管理学科交叉发展新空间;新思路是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新思路。

  立足实际解决问题

  未来应如何深化公共管理研究,引起与会者关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文宏表示,未来的公共管理研究应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研究要发现真问题、立足真实践,建设真正有理论自觉的学术共同体。要以中国为坐标,以世界为对照,跳出现有的知识框架,站在宏观的视野中,既发展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又强调与国际理论前沿的对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则认为,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是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独有的问题,而是认识世界中的普遍问题;不是理论立场的问题,而是学者和实践者价值目标差异的问题;不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而是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界要正视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在历史、现实和未来间,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如何定位?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宋雄伟提出,需要在“危机”中育“新机”,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他提出,要思考以组织为驱动的基础研究,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激发更强大的集体智慧,合作产出更准确、更全面的研究结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提出从文明角度研究政治和公共管理学的方法,包括浸入式体验和研究、破坏性试验或破坏性自然试验、反事实设想式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等。目前,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系统的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重估现有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重建新型全球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亚提出了协商式政策分析的思路,即政策分析师不再试图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而是搭建协商与对话平台,组织和支持利益相关者开展协商与冲突解决,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一过程,更好地理解政策问题带来的争议,探索获得政策共识的可能途径。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