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新篇章
2023年03月20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0日第261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李永杰

  文艺作品是彰显人类文明形态的鲜明标识,现代化与文艺发展密切相关。3月14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主席论坛在南宁举行,对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历史演进、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具体路径探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用文艺表达呈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和阐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表示,我们要积极探索用文艺和文化的创造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文艺评论要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从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中挖掘题材,提供充沛的精神力量,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是文艺现代化转型的根本动力。”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文艺也进行了从观念到审美取向,以及题材与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变革。其中的成功探索,无不鲜明地呈现出艺术自觉融入时代进程的努力。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性探索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和内在逻辑,持续推动广大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对时代生活与现实的把握能力,以全新视角进行艺术创新创造,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当代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独特魅力,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家要充分进入社会生活中,深刻记录反映时代发展的宏大气象。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认为,中国书法现代化的核心要点是坚持从中国传统出发,以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作为创新创造的点,坚持文字文本的支撑作用,以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为底色;坚持面向当代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指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为精神来源和创造动力,探索中国式书法现代化路径。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明泉看来,从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进程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既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充满朝气的火热现场和丰富生动的题材选择,也为文艺理论敞开了思想认知的无限空间,使中国文艺的现代性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新时代特质和现代化内涵,展现出思想观念先进性、以人为本主体性、赋能发展现场性、美学精神人文性的文艺现代观和美学风范,推动着当代中国文艺立足神州大地,意气风发地稳步前行。

  探析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历史演进

  中国古典文艺有着数千年辉煌传统,实现文艺现代化转型,开辟新的文艺现代性道路,是贯穿在百余年中国文艺发展史中的取向。正是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百余年进程中,中国文艺在演变与突变的不断交织中发展了自己的现代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认为,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源泉来自内部,外来西方文艺的影响也不可否认,但只是外来支流。中国文艺现代性在发生学上属于内源和外流交汇更生的现代性,内源为主而外源为辅,从而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自我更生。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应该是多路并进的现代性,中华型传统导源方式也应该是多步并进的,这种多样化才能让中华型传统以它本身的多样化方式打开,成为未来中国文艺现代性新境界中的灵魂性导源之力。

  叶青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现代性建构的源头活水。中国文艺现代性建构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深入本土审美经验与创造,有选择性地汲取能量与养分,并在充满文化自信的创新创造中,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性发展和转化,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根源和特色,绝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文艺思想的临摹仿效,而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李明泉认为,就文艺现代性而言,我国有史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文论所形成的中华美学精神,更是具有文脉相承、美美与共的规律揭示和现代价值。从“思无邪”到“童心说”,从“文心雕龙”到“美学散步”,中国文艺一直在探索文艺独特社会功能和审美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做出了质的规定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进行深入理解,是把握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前提和关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就文化艺术而言,坚持传统、回到传统,与现代性的文化维度并不矛盾,相反,正是现代性的必然选项和重要内容。现代性的坚守传统有两条基本认知,一是深刻洞察中华文明传统的根性、韧性、易性,二是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掌握强大的思想武器。

  坚持民族立场和世界眼光

  “百年变局,文明互鉴,世界必将出现有别于旧故事的新声音,出现承载全人类价值追求的新叙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坦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中华美学精神传达中国价值的正义性和中国形象的正大气象,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摄影不单单为社会提供了记录功能,也为社会提供了另类的视觉艺术和纪实艺术的审美体验,影响着现代审美习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看来,用影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史诗,要以人民为主体,创作有现代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中国人的实践品格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推进现代化进程而努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语境中,也存在一个‘中国式文学批评’的理论话语体系和理论指向。” 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傅道彬认为,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体现着面向世界的学术境界,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体现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时代风格。文学批评中国式话语构建要有世界眼光,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

  保持开放的文化胸襟,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必然要求,自我封闭无法带来文艺的繁荣,中国文艺现代性发展必然要在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开掘和传承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中国文艺现代化的开放式新格局。叶青认为,文艺家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建构,尤其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当代文艺实践全过程。在观念与手段、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创造上下功夫,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产品在国际间的文化竞争中取得先机,有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道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李明泉认为,新时代文艺应置身于现代化现场,从历史与现实、过程与进展、人物与事件等艺术表达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个别上升到一般,在特殊现象事物中挖掘、凸显普遍意义,精深而细微地揭示现代化大时代到来与奋进的民族复兴、人物命运、精神向度和美学意义,在充满生动鲜活的艺术细节和审美张力中,记录和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求索智慧、理论创新、制度典范、史诗品格。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