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心声
2023年03月10日 08: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0日第2607期 作者:

  促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陈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两大区域协同发展,对提升产业科技全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促进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需要有更多更具体的落地方案推动。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无锡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背靠长三角地区发达的产业基础、充沛的人才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门类齐全、开放程度高、区位交通便捷,有条件有能力当好跨区域合作的“开路先锋”。

  (本报记者 王广禄/采访整理)

 

  多措并举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刘仲奎(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规模和增量再创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大战略,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建议调整部分高校及专业招生人数,减少短期失业人数,对于报考人数较少、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或就业匹配度差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合并或停办等措施,强制压缩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建立“人才就业供需池”,高校协同省级人才市场筹建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面向社会开放;采取措施创造“公共管理”多渠道就业岗位,提升社会“就业消化”功能,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心理状况,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方向;统筹实施各类专项计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就业配套措施;统筹实施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对等协作计划、民族班等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就业配套政策,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本报记者 朱羿/采访整理)

 

  完善戏剧高等教育

  李梅(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的时代责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戏剧受众群体整体文化水平、审美情趣不断提升,要求戏剧从业者持续提升自身水平,不断学习,以更高的文化层次精准演绎出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高质量戏剧作品,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进一步发挥戏剧培根铸魂的特殊作用,为戏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续足内生动力。

  我国戏剧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机制,打造中国戏曲教育新高地,优化戏剧院校布局,完善戏剧人才结构,满足地方戏曲院团人才需求,推动中国戏剧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建议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戏曲教育上升通道,搭建戏剧人才专、本、硕“立交桥”和“直通车”,有效破解现阶段地方戏剧艺术人才断代和学历层次低的困境,提升人才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发展戏曲文旅产业,助力当地经济创新发展;借力新设戏剧学院发展,打造集产、学、研、旅于一体的“戏剧小镇”,建设与戏剧相关的产业发展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推进文旅融合,拉动地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陆航/采访整理)

 

  建好中国教师博物馆

  杨朝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曲阜时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断,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最强音。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10周年,为此,建议建好孔子故里的中国教师博物馆,打造赓续民族文化记忆、保护教育历史遗产、涵养教师精神家园的“新杏坛”。

  建好中国教师博物馆,对于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作为教育大国、教师大国,理应借助中国教师博物馆这一载体,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几千年尊师重教的民族记忆,为当下和后世留下传世的历史遗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借助中国教师博物馆这一载体,集中展示历代教育名家的风范,保护不同时期的各类教书育人见证物。呈现着师道风范的教育家展览、散发着师道光辉的教育实物,对于进一步传承优良师道精神、推动师德师风涵养入心入魂,将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张清俐/采访整理)

 

  逐步扩大我国免疫规划

  章晓联(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湖北省委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

  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关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中国的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已十分必要和迫切。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暴发传染病的风险就越大,免疫规划对于预防传染病的需求越重要。建议逐步扩大我国免疫规划。对现有免疫规划进行更新,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该优先纳入免疫规划而我国尚未纳入免疫规划的4种疫苗;加大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的研制投入和生产,通过自主研发和降低生产成本;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中国民众对疫苗知识的认识,加大健康教育和免疫力科普知识的普及;在学校、社区、健康监测网点利用宣传语普及疫苗健康知识,就如何提高免疫力、如何抵抗传染病,针对健身与健康指导、咨询等领域的问题提供社会服务;分级分类,逐步扩大免疫规划,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等地区,可由地方财政支出,将免疫规划纳入地方财政,贫困地区可由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免疫规划,中等发展地区可以采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的方式,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本报记者 明海英/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