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遗址填补关中地区早期发展空白
2023年03月06日 06: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6日第2603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 航 实习记者 钟雯轩

  2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陕西西安太平遗址等22个项目入围终评。同日,太平遗址现场论证会在陕西西安沣东新城沣东考古基地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太平遗址的发掘现场,参观了考古基地的出土文物展、文物库房、修复中心等,随后就太平遗址发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后续的工作和研究计划以及保护利用等问题把脉论证。

  太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地处秦岭北麓向渭河谷地延伸的一处河流阶地上。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自2021年3月起,对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与研究。太平遗址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显示,太平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太平遗址的相关发现弥补了这一核心区域文明探索的薄弱环节,同时为了解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太平遗址的考古发现修正了过去对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的认知,证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根区,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从未断裂,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

  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队长王小庆介绍,截至目前,太平遗址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遗址内发现了形式多样的居住建筑、少量墓葬和祭祀遗存、大量袋状灰坑,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遗物。其中,玉器、卜骨、叶形陶牌饰、合瓦形陶铃等发现,显示出太平遗址应有一定的级别。在各类遗迹中还浮选出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为了解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小麦的发现打通了麦类植物东传路线的关键节点。初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与会专家就太平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学术论证,对太平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形成一致意见。第一,太平遗址经过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为研究客省庄二期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填补了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空白,完善了关中自史前到历史时期的纵向历史脉络。第二,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科学有序。在考古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多学科合作,较为全面地提取了考古信息。第三,太平遗址潜力巨大,建议制定长期而系统的考古工作规划,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导下,有重点地持续展开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进一步深入核心区域全面了解遗址情况。同时,结合周边聚落遗址群进行区域和跨区域研究,充分挖掘太平遗址的考古学价值。第四,建议持续强化对考古出土资料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丰富遗址内涵。第五,建议充分考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推动国家级遗址公园建设,传承遗址文化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表示,太平遗址的发现激活了我们对沉寂多年的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的认识,其独特的布局、高等级的建筑与遗物表明,龙山时代关中地区文明显著发展。来自各方的文化因素汇聚于此,显示出关中地区作为枢纽勾连四方,对于环嵩山地区第一个王朝的熔铸而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