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翻译展示当代中国形象
2022年07月01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日第243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王少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6月26日,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开幕式暨“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线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向世界表达中国、如何让世界理解当代中国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更要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闵艺认为,翻译作为语言之间的桥梁,被视为国际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能力建设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望人类的发展历程,翻译在东西方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翻译大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世界各国誉为文化上国和礼仪之邦。没有翻译,就没有丝绸之路,就难有中外文化交流史。翻译不仅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更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提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时代给了外语人利用外语参与传播中国的重要机会和使命。讲什么、谁来讲,讲给谁、如何讲,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积极解决的问题。

  探索有效翻译路径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进文化互动交流以及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地翻译中国,启迪并影响读者与听众,是对外翻译需要承担起的重要使命。

  在黄友义看来,翻译首先考验的是译者的双语水平,译者不仅要语言能力强、中外文基础扎实、具备口笔译功底,而且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各种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要考虑到不同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变换,译者还要考虑到社会背景及受众的文化认知程度,不能只按照字面翻译,要在翻译时为受众补上背景知识;既要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含义,又要跨越各种文化鸿沟,让受众能够理解另一个陌生的文化,为受众铺设宽阔、平稳、牢固的沟通桥梁。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相关翻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中国翻译协会前常务副会长陈明明表示,译者需要根据中国政治理念自身的表达特点,采取符合外语受众理解能力的方式,讲究翻译策略,在严谨忠实和达意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可读性与外语受众的准确理解。

  理解当代中国是时代的命题,也是国际传播与翻译界的使命和职责。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王继雨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中国翻译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和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相适应的国家翻译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战略任务。

  培养高端翻译人才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际社会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自国内高校开设翻译专业以来,目前全国已经有300余所高校开展了翻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翻译人才,为构建中外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国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呈现出需求有余、供给不足的现象。闵艺认为,当前我国翻译实践正在经历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转变,在开放、多元、复杂的全球语境中,翻译人才被赋予了融通中外、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的历史使命。翻译人才培养应当呼应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坚持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统一,在语言和翻译技能的基础上,凸显专业特色,进行内涵构建,为人类文明互鉴互通、中外受众共鸣共情作出贡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对外交流大局。

  在刘宏看来,翻译起着立足中国、融通世界的重要作用,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体系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探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跨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在新时代和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翻译教育事业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春姬认为,高校翻译专业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的重任。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努力将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