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艺术学话语绽放光彩
2022年06月20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0日第243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中国艺术诞生于中华文明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其丰饶多姿的艺术活动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透射出独有的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经验的独特性,绝非简单套用西方艺术理论逻辑所能阐释。当下,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学,尤其是致力于建构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话语体系,是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亟待取得突破的学术任务。

  中国艺术学要扎根本土

  2011年,艺术学正式升为一级学科,标志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时代命题后,在艺术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尤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根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李心峰认为,当前学界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远远不够。我们常说典型的随笔式小说、戏曲的评点比较零散,看不出体系和逻辑,但这正代表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体系和逻辑。他表示,中国也有体系很完善的著作,比如,《文心雕龙》就是一个周密、复杂的体系。再比如,《文赋》《二十四诗品》《原诗》《画山水序》《林泉高致》这些理论著作,在中国古代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后人对它们的发展,都有一个复杂的体系和逻辑,只是我们对它们的总结还不够,缺乏现代的转化和阐释。

  中国特色艺术学话语体系必须体现中国实际、中国传统。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张弓告诉记者,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思想高度重视文艺的经世致用,倡导美善相乐、美善统一,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概括了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思想的经世致用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连绵不绝,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从“善民心”“移风易俗”到“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直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学术传承和学理传统坚守,有助于更好地彰显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性品格。

  传统艺术彰显中国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同西方文化中的艺术有很大区别。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理论逻辑中,艺术和艺术理论都有着独特的体系建构和价值内涵。宗白华认为,中西艺术在审美空间意识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西方是向着无尽的宇宙作无止境的奋勉,中国是“无往不复,天地际也”,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

  以书法为例,在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陈志平看来,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在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时,使用西方理论显然不合适。西方理论中也没有关于中国书法的论述,所以我们只有深入到传统理论中,才能对中国书法艺术有更好的理解和阐释。”不过,他也明确表示,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创新,尤其是艺术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在学术自主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及话语研究成果,有效促进中国原创理论成果的生发。

  中国古人坚持意象性思维与诗性表达,与西方的具象思维和逻辑表达迥异。以中国画与书法为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表示,我们的品评是以“神、妙、能”来表达对于艺术品级的认识。在书论著作中,理论家们以各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品鉴,甚至在文中将书法和书家分出等级等次,以多种概念来帮助人们提高鉴赏能力。此外,中国人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话语体系。而“书如其人”的最终价值取向,也是西方艺术体系中所没有的。这些均可以构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艺术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元素。

  建构新时代中国艺术学话语体系

  吴慧平表示,要鲜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首要的是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概念、术语、范畴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学术创新实践的重要前提。只有深入传统才能创新,不断推进形成新的学术发展格局,才能够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阐释当代中国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话语元素。

  艺术学话语体系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李心峰认为,一是要从传统艺术的概念、术语、范畴中寻找能够激活、阐释今天的艺术现象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话语元素。二是要立足于近现代、现当代艺术生产与创造实际,关注在中国的现实土壤里产生的命题、学说等,这些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元素。在当代艺术理论中,艺术生产要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话语。

  在张弓看来,中国特色艺术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为指导,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学思想的“经世致用”精神、“人文化成”精神、“立德树人”精神,以西方艺术学为参照系,交流互鉴、相辅相成、中西互补,更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系统化、逻辑化、大众化的艺术学话语体系。

  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话语体系,不啻为一场学术攻坚战。话语是用来对话的,专业研究需要在“话语”的内涵式发展上做文章。学者只有坚守现代中国的话语立场,开辟话语建构的中国特色实践路径,才能激发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百花园中绽放思想光彩。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