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学理论创新
2022年06月13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3日第24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在信息技术引发深刻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理论建设面临反思和重建的重大机遇。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同步发展和共生共长,成为当下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命题。信息时代的教育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教育学研究范式面临怎样的转型?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技术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

  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也需要随之发展,以伴随和引领教育实践的时代发展。当前教育形态正由个体性言传身教和班级教学,向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把规模教学和因材施教两种教育模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就是“课堂+线上+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智能自适应学习和实践活动将全面融入学校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教育理论与之匹配,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教育数字化的全面普及与深化发展,将推动虚实融合学习和泛在学习生态的建立与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单位的学校教育,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认为,智能交互学习环境、智能虚拟学习空间服务生态的构建、数据驱动的过程性精准评价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教育功能的持续应用与迭代优化,需要教育研究者根据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数字化整体形势,继承与创新教育理论,构建智慧社会新教育的理论体系。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超过16亿学生只能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在线教育进行学习。这成了反思传统教育学、重构信息时代教育学的现实基础和未来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马和民认为,我们聚焦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问题时,必须注意到技术正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信息技术已建构出一种日趋强大的教育话语权力,演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现代性象征的新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生产力的革命性巨变及由此衍生的均衡教育资源的强大动能。

  从教育技术学走向技术教育学

  信息化时代,教育学研究范式也面临转型,通过跨学科视角的理论反思与对话,探寻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当下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生长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面对海量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科研范式正在形成。从经验、实验、公式、模型、仿真到大数据,揭示客观规律的科研活动得到不断丰富发展,科研范式不断进阶进化。在马陆亭看来,教育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进而更有效地推动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研究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会形成很多新的增长点。另外,伴随着数字空间的丰富壮大,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治理模式的相互关系会更加复杂多样,未来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将进入活跃期。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实施变革,办学模式将会迎来系列挑战,治理模式需要未雨绸缪。

  新技术、新媒介正以全域渗透的方式引领教育变迁。学校、课程、教学、师生关系等发生了实质性巨变,技术的教育应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关系、思维、教学行为,甚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呈现出“非中性”的特质。马和民表示,一方面,技术教育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技术特点,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基本特征,以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传播智能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等为核心内容,带来课堂教学流程再造、学习无处不在的革命性改造;另一方面,技术教育也渗透在“教学与娱乐密不可分”的设计、生产和应用层面,这源于技术的教育应用所内含的主要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即在严肃的教育或理性教育的范畴内,如何有机融合“生产性”与“娱乐性”的特质,从而快速释放教育生产力?这既是教育技术学始终难以摆脱的困境,也是目前的教育学理论充满学理探讨的兴趣与困惑。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论,即从教育技术学走向技术教育学,或许是一条新的突围路径。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本质是利用技术对教育的最基本要素进行变革。这个问题首先涉及的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思想观念问题。从教学来讲,传统观念等都在制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郭绍青认为,当前,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超前于教育理论,许多教育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这需要教育研究者深入一线进行深层次研究活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发展还是依据现实社会的实践,研究真问题。

  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注重解决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加快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思考教育方式、模式变化,对教育体系进行重构。马陆亭认为,具体到实现教育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同步发展和共生共长方面,还要关注更多问题,如智能自适应教育,实现规模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育模式,实现线上教育、线下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发展;深化教学、办学、治理模式的相互作用研究;注重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大教育办学格局等。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核心仍是教育。拓展技术教育学的目的,在于切实有效地回应“技术所引发的教育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马和民认为,探索技术教育学,就是要探讨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效学习和知识获取、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回答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共同前提,是要明确解答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生产性与娱乐性的有机融合问题。而推动技术的“工具性应用”与“人文性应用”相互整合,涉及技术教育学的核心和关键研究,包括培养新教师、跨学科课程、跨文化与跨学科学习、实质性的学习机会、在线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等问题。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当以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三大核心素养为导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