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音韵学研究迈向新阶段
2021年08月25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5日第2237期 作者:曾江 孙泽仙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音韵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是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文字学、古典文学、古代史以及古籍整理等传统学科的学术基础,也是一门亟须抢救的冷门“绝学”。近年来,学界薪火相传,探索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音韵学研究迈向新阶段,使汉语音韵学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8月21—22日,“中国音韵学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汉语音韵学第1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汉语音韵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进行了探讨。

  进德修业 “绝学”不绝

  汉语音韵学历史悠久,学人辈出,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此次会议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上,93岁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赵振铎、93岁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向熹、91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84岁的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鲁国尧分享了他们的新研究、新思考,对音韵学的新发展寄予厚望。同时,正值学术盛年的中坚力量推陈出新,一批年轻学术新锐崭露头角。有学者表示,要响应国家号召,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中国音韵学繁荣发展。

  赵振铎是蜀中音韵学泰斗赵少咸嫡孙,家学渊源,学殖有承。他主张,音韵学是口耳之学,学习音韵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审辨异同,结合方言弄懂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如此,音韵学上的难关一定能够一一攻破。赵振铎至今治学不辍,他的《集韵疏证》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此前他的《集韵校本》在2013年获得了第15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老一辈音韵学者的研究精神及研究成果是无价之宝,值得尊重和学习。”向熹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音韵学界的同仁必将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他主张研究汉语史要与音韵学结合起来。

  郭锡良认为,搞学术研究,必须博古通今;搞文学语言研究,包括现代语言研究,必须通小学,而且一定要懂音韵学。他通过介绍自身学习音韵学的过程,激励年轻学者要静心读书、专心治学。会上,他介绍了自己的音韵学研究成果《汉字古音表稿》。

  在鲁国尧看来,《易经》中的“进德修业”应是音韵学人的座右铭。他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面向未来,音韵学人的宏伟学术目标是“二为”:一“为往圣继绝学”,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缔造者王力、周祖谟、严学宭三位先生,师表天下,是当今学者的榜样。我们应继承他们的衣钵,努力发扬音韵学人的治学精神和学术传统。

  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

  与会学者从多角度阐发音韵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讨论内容包括老一辈音韵学家学术思想研究、音韵学本体专题研究、音韵学与汉语方言研究、音韵学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诸多方面。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21世纪,学术发展日益精进,得益于大数据为学术研究生态带来的变化。“数字人文”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给传统的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引发了研究路径、研究模式和学术手段的大变革,改变了人文知识的获取、标注、分类、比较、取样、阐释与表现方式。丰富的数字资源开拓了学术视野,并带来学术研究方法的重构和研究范式的进步。人文社科学者包括不少音韵学研究者,熟悉并使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处理文献资料、进行人文知识生产,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鲁国尧提倡“考据语史学”,即充分占有史料,使用考据方法以研究语言史和语言学史,引起与会学者热议。他认为,治学撰作既需要充分占有可靠的材料以作严谨的逻辑推理,也需要有思想、理论和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仁瑄认为,音韵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其材料系统包括核心文献、基本文献和关系文献三个部分。《经典释文》是音韵学核心文献,儒书音义、佛典音义和道藏音义是音韵学基本文献,字书、韵书和其他典籍中的音注材料等是音韵学关系文献。他建议,要推进汉语音义学学科建设。

  有学者认为,音韵学研究,既要重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的密合及紧密支援,又要充分结合方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最新理论,还要关注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跨学科交叉研究。这应成为音韵学研究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