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
2021年04月26日 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6日第21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暮春时节,晨曦微露,高耸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笼罩着金色的光芒。站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巍峨秀丽的胜利山远眺,漫山遍野的绿色已成为这片红色革命圣地的底色。86年前,红色的吴起,因红军长征而永载史册;今天,绿色的吴起,因退耕还林助农脱贫奔小康而闻名全国。

  山川巨变见证初心使命

  “我们这儿现在绿水青山,日子过得舒坦。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熬煎,累死累活饿肚皮。”吴起县金佛坪村的韩志鹏老人向记者讲起村庄和自己的往事。多年前,韩志鹏在退耕的6亩山地里种上了沙棘、山杏、山桃。几年后,山桃、山杏开始陆续挂果,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这里旧貌换新颜。如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昔日“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山川秀美的新时代,富裕起来的韩志鹏一家人其乐融融。

  吴起县所在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余里,途经11个省份,最终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当时的吴起只有不足10户人家,走几十里路都找不到一棵树,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这句陕北信天游唱出了当时吴起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无奈。

  但正是这片土地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紧紧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长征路上红军奉行的不二守则。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中国共产党带领革命老区人民治山理水,黄土高原经历了一场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历史性变化。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雪梅告诉记者,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7.8%,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6,水旱灾害、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人民生产生活困难,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调研后曾感叹:“陕北不适合人类居住。”

  可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脚步没有停歇。水土保持工程适时开展,阻拦泥淤的淤地坝被慢慢修建起来。在沟内修建淤地坝,不仅可以滞洪拦泥、淤地蓄水,还可以发展农业生产、减少黄河泥沙、促进退耕还林、保障粮食安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1973年10月,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的第一个淤地坝工程开工,当时刚上任梁家河村村支部书记的插队知青习近平带领着知青和村民,采用独轮车运土、木夯夯实的方法打坝淤地,原本贫瘠的荒沟变成了良田。如今,这块土地仍是村里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跨越时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赓续绵延。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距离吴起县城约一公里的大吉沟有一座退耕还林展览馆,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主题的展览馆。展览馆墙上醒目地写着:“封山禁牧从吴起开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20世纪80年代初,吴起县总结出“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等治理模式。1998年,在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精神的号召下,吴起县做出封山禁牧的决定,一场全民总动员的绿色革命在延安轰轰烈烈地展开。

  “延安市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以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形成‘封、改、退、还、建’以及‘四结合’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新模式,确保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封’就是封山禁牧,防止人为破坏,充分依靠自然界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改’就是改良品种,改变饲养方式。‘退’就是将25度以上的低产坡耕地都退了下来。‘还’就是将退耕地和荒山荒地还林还草。‘建’就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当地区域不同特点,确定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种类。畜牧业作为延安当地的传统产业,成为退耕还林后潜力巨大的新产业,当地人民依靠养羊脱贫致富。紫花苜蓿、沙棘、沙打旺等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有益于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还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绿色原料。苹果、红枣等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延安的重要支撑产业。退耕还林后的新兴产业,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延安市政府还按照“民营、民建、民管”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建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化水平以及与市场对接的能力,真正使农村主导产业成为退耕后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认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没有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延安脱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延安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成功付诸实践,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奋力向上的脱贫攻坚伟大奇迹。延安的减贫,在解决区域贫困、增强经济实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脱贫能力、实现由穷变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交上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忆往昔,红色是延安的精神根脉;看今朝,绿色已成为延安的发展底色。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靠的是敢叫山川换新颜的勇气和担当,靠的是愚公移山般的实干和坚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表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延安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退耕还林20多年来,延安的山川经历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市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平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等举措,增强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延安有辉煌的过去,更有无限美好的未来。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将继续见证这片红色圣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