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
2021年04月21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1日第215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基础,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学理阐释,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4月11日,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事业学术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举办。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在会上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全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不仅可以更精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可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国际话语权也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胡劲军认为,在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100年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忠诚地传承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篇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改变长期以来国际舆论格局“西强东弱”的局面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提出,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词,可以归纳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话语变迁的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二是针对性强,对普通大众,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国外列强,各有一套话语表达的策略;三是平实晓畅,说群众话,说大白话,说人人都能听得懂的话;四是与时俱进,在百年历史的不同阶段始终保持着话语的新鲜感与时代感。我们应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加快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徐光春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话语体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家国情怀、丰富的政治经验、广阔的知识阅历、熟练的传播技能、积极的创新精神。应坚持不懈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和发展空间。要用实践激发真理的战斗力,用事实说明真理的科学性,用实心扩大真理的影响力,用实力增强真理的关注度,用实效求得真理的话语权,用新思想开创真理的新局面。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表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新闻学学科体系,而且从更加宏观、系统的角度审视当前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为此,应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认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能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还能够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在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上,需要通过研究与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协同、传承与创新相协同、研究与育人相协同,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动探索。学术界应总结好、阐释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共同推进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通过学术阐释讲好中国故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表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具有双重意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与中国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比,我们在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能力建设上,仍需付出更多努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作出新的阐释,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表达修辞和语义;运用多种传播方式讲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表示,话语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的本质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旨在推进理论工作创新;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的通道,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传播。我们要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经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学术阐释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新时代中国人的故事,掌握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塑造主动权,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问题,让全世界听到并听懂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