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2021年04月12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2日第2144期 作者:记者查建国 陈炼

  本报上海4月9日电 (记者查建国 陈炼)第二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思政课改革”暨第24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近日在沪召开。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传统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改革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应从哲学高度给予必要的多维关切。人工智能在受人类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也“刷新”了人类意识形态的塑造力、想象力,或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既有概念。而在变动的意识形态与变动的人工智能之间,存在着值得探索的巨大可能性空间。我们应慎重对待人工智能的当代发展,保持意识形态与人工智能之间必要的张力,让意识形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

  人工智能时代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应聚焦人工智能的本性与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建构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伦理学。人工智能革命与前三次技术革命不同,它是一种汇聚技术,从赋能技术转变为赋智技术,具有适应性、融合性、互联性和意识性等显著特质。我们不能将人工智能笼统地归于信息革命,而应将其看作第四次技术革命。要提前展开关于人类未来伦理的相关思考,明确智能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振提出,我们应从马克思的“人与机器”思想出发,探讨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问题。应以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应用道德规范为着力点,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机共融”和谐态势,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解放,探索未来新型人机关系的新方向、新可能。

  会议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