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获奖文章颁奖辞
2021年03月24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24日总第2132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作者:项久雨,责任编辑:李潇潇)

  《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一文,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美好社会”的命题。这一命题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叙事与发展叙事进行了整体性阐释,论证了美好社会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战略意义,刻画了从小康社会到美好社会的社会图景演变历程。作为学理化研究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尝试,“美好社会”的历史生成及其建设,“美好社会”的历史实践及其推进,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路,是观察现代化之中国样态与文明类型之中国方案的独特视角,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作者:程国君、李继凯,责任编辑:王兆胜、张聪)

  以毛泽东和怀安诗人为代表的诗词创作,是延安革命家“革命初心”的艺术表达。这些作品因其宏阔壮美的革命历史叙事、浪漫激越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昂扬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成为抗战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钢和钙”,至今鼓舞世人。《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一文,在彰显延安文学作为战争文学、红色经典的基本特性的同时,高度肯定其在中国古典文学现代转换过程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同时指出有效继承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坚持人民性立场、实现实践与艺术的辩证统一,才是诗歌创作的正途。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文章立足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回望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与诗学实践,对于正确认识和重新评价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丰富完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有研究格局和气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作者:杨子晖,责任编辑:梁华)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重要宗旨,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由此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成为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如何突破宏观经济部门与微观金融市场数据频次不匹配的状况,一直是个难题。《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一文基于大量数据,运用最新发展的混频模型,为克服这一困扰作出了积极尝试。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刻画了金融风险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冲击力度,为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倾向,实施差别化、精细化监管,提升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指导。文章引入混频方法,为深化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能量。如能适当考虑银行部门作用,因果证明将更加令人信服。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作者:王轶,责任编辑:李树民)

  《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一文,是近年来跨民法学和行政法学领域的精品力作。文章以“行政许可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何判断”这一跨民法学和行政法学重大论题为研究对象,本质上涉及到“国家权力运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意涵在民事领域如何表达和实现”,是一个带有鲜明中国特色而又具有国际性的重大问题。选题具有前沿性和创建性。文章从行政许可的类型区分出发,以法律规范的类型区分和体系建构为依托,彰显了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国家权力、社会秩序、公民权利之间法律关系建构所应遵从的现代法治文明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同时,文章将学术力量转化成了国家治理的制度效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指引,体现了鲜明的理论可行性。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作者:包智明、石腾飞,责任编辑:刘亚秋)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开始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地区之一,内蒙古草原牧区在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一文,准确捕捉并把握了中国北方草原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创造性提出以“牧民流动性”推动实现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双赢的鲜明观点,进而提出牧区重建、优化牧区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呈现了“定居在城镇、生产在牧区”的“以人为本”的牧区新型城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了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牧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张力、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协调。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深化了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研究,对在民族地区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牧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范文澜与“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作者:张越,责任编辑:晁天义)

  20世纪50年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就汉民族形成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作为这场讨论的重要代表,范文澜以深厚的史学功力,依据充足的史料,对汉族形成的历史进行了清晰梳理,提出汉族在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为民族,中国未曾形成资产阶级民族。范文澜的观点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范文澜与“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一文以这场大讨论为背景,分析了范文澜所提出的观点,评析了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视角复原了这场学术争鸣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对于弘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开展历史学学科基础理论及民族史实证研究,促进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均具有积极的和重要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之《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作者:黄华新,责任编辑:莫斌)

  目前,隐喻问题已从人文学科进入科学技术研究视域,并成为一项重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一文从认知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了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体现了哲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义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向,思想清晰,内容丰富,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展现中国学者眼光。文章聚焦自然语言处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脑机制的科学技术实证依据,展开隐喻的多机制探索,难能可贵。这例示了一种哲学与科学联手描述和阐释当前飞速变化的世界图景与人类生活图景的落地研究,对于突破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式,既有理论导向也有方法论拓展的引领意义。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