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建设京津冀城市群
2021年01月25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25日第20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1月9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在京举办。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展开了讨论。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任务

  202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

  针对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秉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未来京津冀地区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途径,协调是手段,从全国视角看应成为我国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治理水平,加快京津冀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加快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式的京津冀区域空间“骨架”;加快集聚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要素,引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功能;加快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认为,加快都市圈发展将推进城市群建设最终目标的实现。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看,都市圈的发展更具有可能性,应让其尽快承载发展职能,以推进城市群建设。都市圈的协同深度取决于地区间一体化的支撑和协作机制、体制、行政、财政等各方面的发展,未来都市圈协同发展一定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产业功能互补、经济一体化联系为发展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以解决北京大城市问题为首要任务,强化京津冀联动作用,同时确定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思路,规划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布局,其中京津是京津冀发展的主要引擎。可以逐步改善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形成三个大都市圈,分别为包括北京、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在内的北京都市圈,包括天津、沧州、唐山、秦皇岛在内的沿海都市圈,包括石家庄、衡水、邯郸、邢台在内的石家庄都市圈,对这三个都市圈进行分别规划和定位。重新构建产业链条,研究京津冀在“双循环”大背景下产业链的构建问题。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加快京津冀的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产业发展。

  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

  京津冀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关系的角度,分析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要理念为“1+3”,即建立有决策咨询和执行功能的集群组织,开展网络化合作、促进研发合作,对标国际领先的地区和集群开展国际合作。在全球开放环境下确保产业安全;市场失灵的情况会随着技术的复杂性而增加,因此需要政府和市场合作;网络组织集群可以推动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基础材料产业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基础。河北经贸大学教授武义青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很多基础材料。基础材料产业中的钢铁行业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京津冀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未来要研究制定支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节能、环保、安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间的衔接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决策自主权,强化要素约束,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钢铁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京津冀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

  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为主题,分析了控制京津冀大气污染的历程。未来需要继续针对多种目标采取PM2.5臭氧协同治理,综合考虑人体健康、生态效应、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影响。

  论坛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