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2021年01月20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20日总第2094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一项主要目标,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等具体内容将贯穿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五年发展之中。

  理论源于实践

  “民生福祉立于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知民生冷暖,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民心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史,就是谋划民生福祉不断升级、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雪梅提到,“十三五”期间,我国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表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发展理论,抓住了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实践运用;着眼于完善和创新贫困地区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实践运用;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实践运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实践运用。

  左停认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长久的贫困治理提供了基础经验积累,有助于中国扶贫经验的诠释,以及中国扶贫政策话语体系和治理范式的理论归纳。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进而推动历史前进。我们要以学术的语言来解读中国治理。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揭示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

  人民至上是生动、具体的实践,需要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上,并以制度形式加以强化。国务院扶贫办—北京大学贫困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黄承伟表示,当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完成之时,十九届五中全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将共同富裕纳入十五年远景目标,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五年规划: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等。这将推进民生福祉事业升级到新台阶、目标愿景升级到新层次、规划举措升级到新水平。

  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被提出以来,我国始终将民生福祉工作视为重中之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认为,当前,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建议》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相适应、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契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比如,已经脱贫的人口可能面临各种生活困难,可能会由于疾病、失业等各种风险重新陷入贫困。此外,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发展不平衡现象仍将存在。“十四五”时期,应着重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民生福祉的提升依赖于各项社会制度的健全,包括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制度、教育制度等。增进民生福祉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民生的改善,必须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全面落实。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初心使然,也是使命所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走过万水千山,今后也必将不断跋山涉水,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创造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