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021年01月11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1日第208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

  云南省永平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西大门”,属于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经过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2019年4月,永平顺利脱贫摘帽,展现出发展新气象。

  乘势而上推进乡村振兴

  永平县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自古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要道和中国通往缅甸、印度等国的交通要冲,古有博南古道,近有滇缅公路。8年来,复旦大学把对永平县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改革总体规划,集中全校力量构建大帮扶格局。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在永平完成脱贫摘帽后,学校将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脱帽不脱手,帮助永平实现稳定脱贫和更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将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与当地一道深入研究探索,进一步制定好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如既往加大援助力度,不松劲、不懈怠,始终与永平携手共进。

  永平县县委书记阿泽新提出,复旦大学立足永平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以“八个一批”为抓手,在发展规划、教育卫生、人才培养、产业扶贫、资金争取、宣传推介、消费扶贫等方面给予永平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和帮扶,助推永平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智慧帮扶”大整合大联动,构建全新高质量发展布局;“教育帮扶”无遗漏无盲区,构建全链条基础教育体系;“医疗帮扶”全方位全覆盖,构建立体式健康扶贫平台;“人才帮扶”强素质强本领,构建新时代扶贫干部队伍;“产业帮扶”拓新路拓财路,构建农特产品产供销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建立校地合作式脱贫帮扶机制,能够实现智库与帮扶对象的直接对接,通过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达到脱贫的目的。建立校地合作式帮扶机制,有利于结合脱贫项目展开科学论证,设计与贫困对象的劳动能力及家庭结构相一致的扶贫项目,帮助扶贫对象尽快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劳动能力、提高产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能够对脱贫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进而提升产值,较好解决通过市场难以实现货币化转化而导致的贫困问题,解决生产的周期性与市场的周期性之间的矛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纵深推进改善民生福祉

  云南省永平县胜泉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曲正祥带领该村引进亩产1050斤云粳2号高产优质水稻,发展种植羊肚菌产业,施行“菌稻轮作”;最大化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不影响村民农耕与务工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蜜蜂养殖,增加村民收入。同时,以胜泉村绿之源现代农业庄园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一朵菌、一箱蜂、一粒米”的“三一”产业发展,实现产值倍增、群众增收。2020年疫情期间,务工人员外出困难,村里马上实施“就近择业”的措施,保证全村百姓生活稳步向前。

  大理州副州长、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李平表示,当前永平县虽然已顺利脱贫摘帽,但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大理州将积极谋划,主动沟通,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好帮扶各项工作,让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开创州校战略合作新局面。

  凝聚人心讲好脱贫故事

  2020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新阶段,我们必须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深入宣讲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阐释脱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表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注意保持和强化制度优势,系统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围绕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小林认为,东西扶贫协作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协作关系远远超越扶贫协作的范畴,为在更大范围内构建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高位谋划、全速推进”到“聚焦民生、医疗帮扶”,从“教育先行、启智扶志”到“强练内功、授人以渔”,从“规划引领、文化帮扶”到“科技赋能、产销创收”,展现了校地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人图景、携手奋斗的深情厚谊。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学校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发挥复旦大学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力量,针对脱贫攻坚中最关键、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教育和医疗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巩固脱贫成果,并且将复旦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智力支持转化为永平稳定脱贫的机制,转化为永平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强劲势头,助力永平产业链升级,实现乡村振兴,谋划好“十四五”,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