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
2021年01月06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6日总第208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明海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大主要目标。展望宏伟蓝图,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从“十三五”取得的成就看,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质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数量和速度是重要的,但在新时代条件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变得更加重要。在“十三五”的实践中,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自觉行动。这种理念在全党全国人民头脑中的深深植根将为推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晨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构建了高水平和健全的工业体系,科技实力大幅提高,精准扶贫取得巨大成就。“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取得的成就,既为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高水平起点,也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谈到,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超过13亿人口,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告别了依靠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中低档产品大量出口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同时,教育和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积累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海强看来,“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在保持中等增速的前提下,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人民获得感大幅增强,五大发展理念成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并转化为发展动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我国均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全球发展。这些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基础。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支撑起我国经济的高质量持续增长。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汪同三强调,认识战略机遇期、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解放,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才能发现机遇,才能敢于抓住机遇。另外,能否在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在经济工作中把握好市场经济规律。

  林晨表示,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增长潜力。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过去长期依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面临发展瓶颈,产业结构转型是挑战更是机遇,要积极面对,不能故步自封。过去,我国资本水平较低,资本积累本身的经济效率较高,依靠简单的资本积累就能实现经济增长。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要用改革、开放和创新去激发新的增长活力。我国不少行业已经走在全球技术前沿,技术引进的空间开始变小,从被动“扩散”到主动“创新”的转型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看来,“十四五”时期可以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寻求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现代产业;从区域经济协同一体化中寻求发展机遇,促进城镇化、城乡融合与城市群(带)增长;从产业和消费升级中寻求发展机遇,发挥本土市场效应,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黄少安提出,我国从当前国内外形势中已经意识到,应更加重视重大、原创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未来五年,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谁能领先或站在前列将见分晓,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终极目的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受访学者表示,我们应根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林晨表示,首先,经济增长目标依然重要,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经济需保持中高速增长。其次,改革和开放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路径,以改革破除影响国内循环的制度和体制障碍,以开放促进双循环,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最后,“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落实“底线思维”和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搞好收入分配,实现增长红利的“共享”。

  汪同三表示,学界应认真研究好收入分配工作,如何解决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需要持续提高的问题,如何解决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问题,是“十四五”及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勇于承担的任务。

  黄少安认为,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济、教育和科技体制,适应新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资源,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踏实研究并准确研判国际形势。

  盛斌提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挑战来自外部,即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趋向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世界经济进入“慢全球化”时代,以及对中国态度的日益政治化为中国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合作等双向流动带来约束与威胁。中国一方面应保持开放体制与政策,开拓新市场与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应加强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与活力。

  陈海强认为,未来5年,我国将围绕数据这个重要生产要素,建立市场机制下的数据共享和开放体系,深化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在我国的实践,从而成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解决数字鸿沟导致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数字垄断带来的创新不足,以及数字经济集中发展对部分地区财政的冲击等问题。

  从“十三五”迈向“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要求经济学者必须提升研究能力。张建华认为,经济研究需要扩展视角,综合思考经济问题,必须把经济本身的一些现象、变化和问题放在政治、社会、人口、环境、文化的大框架下综合考虑,这也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的意义所在。在目标选择上,不仅要看到经济增长本身,更要看经济模式转换背后如何有效处理经济和社会的公平问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框架下来考虑,要考虑环境、人口乃至政治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