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
2020年12月25日 1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自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开展《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活动方案如下:

  一、文章遴选范围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文章。

  二、评选标准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2.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各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见,或在某学科领域中的某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根本性的进展。

  3.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文风活泼。

  三、评选时间

  从活动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2月20日24时止。

  四、评选办法

  本次评选活动分为读者实名投票初选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终选两个阶段。

  1.活动公告、《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发布。每位投票人每个学科可推荐2篇好文章,要求实名投票并给出推荐理由。

  2.初选结果即各学科排名前两位的文章,将进入第二轮终审,由专家评审委员会从中评选出各学科的好文章,每个学科不超过1篇。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未推选出好文章的学科,予以空缺。

  3.评选结果将于2021年3月通过《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发布,届时举行颁奖活动。

  4.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编委和院外专家(每个学科1人)组成。

  五、其他事项

  1.本次评选活动为纯学术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

  2.网络投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页面投票;也可点击下方附件,下载《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选票,填后发送至邮箱haowzh2020@163.com。邮寄投票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本次评选活动的公告。

  

  附件: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选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0年12月

  ———————————————————————————————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

  (作者后面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马克思主义理论

  1.结构、权力与方法:论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命题 陈广思(1·4)

  2.在学术和体系建构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文喜(2·4)

  3.劳动所有权原则的实践效应 李志(3·4)

  4.人民意志: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质 牟成文(3·25)

  5.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包庚(4·4)

  6.价值形式: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定位 吴猛(4·27)

  7.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 项久雨(6·4)

  8.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兼评伍德的两个误解 段忠桥(6·193)

  9.社会符号论的批判向度与力度——基于唯物史观的一种考察 方军(7·4)

  10.经济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评判 沈江平(7·26)

  11.《资本论》理论定向的阐释维度 卜祥记(8·4)

  12.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 刘同舫(9·4)

  13.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性向度 旷三平(11·4)

  14.“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与历史意义 吴晓明(12·25)

  哲学

  15.诠释学的中国化:一种普遍性的经典诠释学构想 洪汉鼎(1·30)

  16.论晚清易学之转向 林忠军(2·141)

  17.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傅永军(3·44)

  18.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 殷杰 孟 辉(3·62)

  19.从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进路径 刘震(5·28)

  20.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 黄华新(5·48)

  21.物感与“万物自生听” 傅修延(6·26)

  22.人工智能与认识论的哲学互释:从认知分型到演进逻辑 肖峰(6·49)

  23.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王俊(7·42)

  24.语用逻辑的研究路径及其发展方向 熊明辉(8·24)

  25.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途径 刘晓力(9·23)

  26.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与正在“过时”的人类? 李河(10·116)

  27.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 高新民(10·141)

  28.从西周德论系统看殷周之变 郭沂(12·82)

  29.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孙伟平(12·119)

  经济学

  30.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内需扩展:基于服务业供给抑制的视角 徐朝阳 张斌(1·64)

  31.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构建阐释中国开放成就的经济理论 裴长洪 刘斌(2·46)

  32.再分配政策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税费体制改革的经验研究 陈斌开 李银银(2·70)

  33.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测度——基于微观创新调查的跨期比较 安同良 魏婕 舒欣(3·99)

  34.所有制适度结构:理论分析、推断与经验事实 杨春学 杨新铭(4·46)

  35.女性的政治地位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基于1950—2000年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游五岳 姚洋(4·66)

  36.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 黄阳华 吕铁(5·65)

  37.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 王晓东 谢莉娟(6·72)

  38.对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解构 张衔 薛宇峰(6·94)

  39.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贸易保护的抑制效应:基于经济波动视角的研究 唐宜红 张鹏杨(7·61)

  40.财政规则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以环境治理为例 张莉(8·47)

  41.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 范子英(9·48)

  4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的变迁——从MPS的国民收入向SNA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转变 许宪春(10·48)

  43.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潜在经济增长率 朱民 张龙梅 彭道菊(11·149)

  44.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西方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货币政策规则分析 陈昆亭 周炎(11·192)

  4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谢伏瞻(12·4)

  46.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 杨子晖(12·160)

  法学

  47.论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 杨延超(1·84)

  48.以“生态恢复论”重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 吕忠梅 窦海阳(2·118)

  49.重构罪刑法定原则 高巍(3·123)

  50.论法律学说的司法运用 彭中礼(4·90)

  51.人性民法与物性刑法的融合发展 刘艳红(4·114)

  52.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 王轶(5·86)

  53.违约金酌减预测研究 屈茂辉(5·108)

  54.营利概念与中国法人法的体系效应 宋亚辉(6·120)

  55.面向整体政府的改革与行政主体理论的重塑 王敬波(7·103)

  56.论我国检察权的新发展 周新(8·64)

  57.科研合同的功能性规制 胡明(9·68)

  58.著作权法中的公众使用权 刘银良(10·183)

  59.依宪立法原则与合宪性审查 莫纪宏(11·89)

  60.论数据用益权 申卫星(11·110)

  61.论算法的法律规制 丁晓东(12·138)

  社会学

  62.直系组家庭:当代家庭形态和代际关系分析的视角 王跃生(1·107)

  63.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 包智明 石腾飞(3·146)

  64.中国民营企业成长路径与机制 朱斌 吕鹏(4·138)

  65.社会学视野下的文化传承:实践—认知图式导向的分析框架 胡安宁(5·135)

  66.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土地流转与“三权分置”制度实践 朱冬亮(7·123)

  67.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工作环境:一个分析性框架 张彦 李汉林(8·87)

  68.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对健康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高明华(9·93)

  69.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 王春光(10·26)

  70.“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肖瑛(11·172)

  政治学/公共管理

  71.走向合作制组织:组织模式的重构 张康之(1·47)

  72.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显现 何艳玲(2·25)

  73.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 周平(3·79)

  74.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转换 夏志强(5·4)

  75.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 高奇琦(7·81)

  76.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导向(2014—2017) 傅广宛(9·117)

  77.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 谢岳(10·4)

  78.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及其群体传播的互文性 隋岩 唐忠敏(10·167)

  文学

  79.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小说的价值 王光东 丁琪(1·133)

  80.明代:古典文学的文本凝定及其意义 叶晔(2·157)

  81.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 程国君 李继凯(3·163)

  82.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论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 周海波(4·159)

  83.周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学交流——以音乐制作、语言传译为中心 付林鹏(5·156)

  84.两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探 姚文放(6·144)

  85.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 丁帆(7·145)

  86.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王兆鹏 邵大为(8·108)

  87.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论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 李建军(8·130)

  88.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 李伟昉(9·135)

  89.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聂珍钊(10·71)

  90.“活的”文献:古典文献学新探 冯国栋(11·43)

  91.释古雅 刘成纪(12·40)

  9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分析性思维 沙红兵(12·62)

  历史学

  93.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形成与演变的几点思考 臧知非(1·154)

  94.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轨迹 周国林(1·167)

  95.隋唐土地制度变迁与时代分期 耿元骊(1·175)

  96.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抑制“兼并” 李华瑞(1·182)

  97.在户籍赋税制度与地权市场运作中认识明清土地制度 赵思渊 刘志伟(1·195)

  98.“相成相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的城乡关系论 李金铮(2·93)

  99.聚落考古与龙山文化社会形态 孙波(2·179)

  100.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 李育民(3·184)

  101.重论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 吴仰湘(4·181)

  102.国教运动与近代话语转向 薛玉琴 刘正伟(5·180)

  103.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变 李禹阶(6·168)

  104.中国疆域诠释视角: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 李大龙(7·165)

  105.范文澜与“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 张越(7·183)

  106.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 尚永琪(8·154)

  107.银行、票号兴替与清末民初金融变革 周建波 曾江(8·178)

  108.骑士制度与西欧中世纪战争 倪世光(9·160)

  109.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 仲伟民 邱永志(10·93)

  110.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人文反思评析 董立河(11·22)

  111.中国古代社会演进三历程理论析论 易建平(11·66)

  112.春秋时期天命观念的演变 罗新慧(12·99)

  113.清末民初遗产税的引入 雷家琼(12·181)

  国际关系

  114.中国外交的起源问题再讨论 朱小略(9·186)

  新闻传播学

  115.中国舆论观的近代转型及其困境 胡百精(11·132)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