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
2020年12月16日 1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6日第207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11月28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展开讨论。

  坚持新发展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强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内外复杂因素叠加背景下中国重塑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的应对之策,更是推动实现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选择。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基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代表论坛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一是全面认识到疫情冲击、疫情防控、经济纾困、疫情消退给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带来的新规律现象;二是2021年抓住时机全面启动新发展格局战略;三是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这决定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转向,但政策的边际调整必须启动;四是科学认识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同比增速过高带来的经济景气假象,多角度、多层次对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进行科学研判;五是202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以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新战略的启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六是高度重视政府债务率快速上升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七是进行宏观经济参数的调整;八是高度重视当前高债务率与高实际利率组合带来的问题,防止实体经济持续低迷条件下资金脱实向虚带来泡沫化问题;九是高度重视经济复苏退出时的风险政策;十是抓住中国疫情率先复苏的窗口期,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新发展格局。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是2020年度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从前三季度和已成定局的第四季度表现看,中国2020年实际增长率将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未来,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总体工作首位。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协调和兼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追求均衡和相互促进,包括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供给侧和需求侧、经济的短期复苏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情况看,我国形成了比较完美的倒V字型曲线,这也是我国经济V字型复苏的表现,同时也避免了很多国家出现的K字型复苏。未来,我们还有两项任务:一是继续完成应对周期性失业的任务,可以将一些对企业的纾困政策转向,直接瞄准家庭和个人。只有恢复了家庭、个人的收入和消费,才有经济的可持续复苏。二是通过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更好的培训、更好的匹配、更好的职介来降低自然失业率,进一步促进恢复收入和消费。

  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到2035年中国将有8亿农民进入现代化,这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只有进一步加强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才能支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区域发展面临很多新的变化。一是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外需和内需市场相对关系的变化使内陆地区位势上升,外需总体扩张速度放慢,内需相对份额提高;三是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国内大循环的位势上升;四是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我国地区间差距可能会呈现继续扩大态势。针对上述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增强沿海地区外引内联的枢纽功能;二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布局和培育更多战略性增长极;三要继续发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双循环中的枢纽和战略支点功能;四要加快连接国内外市场立体交通大通道建设;五要将缩小地区间“数字鸿沟”作为重要着力点;六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要素流动向高回报地区和高效率地区集聚;七要强化区域政策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单位主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