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2020年12月09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9日总第206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自全会闭幕以来,全国社科理论界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各地社科专家结合自身所学和当地实际,畅谈学习心得,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深刻理解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目标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基本实现的时间点,同时是党的十九大针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之后,首次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间点。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钟业昌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任务落实好。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应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表示,从高质量发展到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实际上是要构建内外循环相结合的新体系。广东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开放中扩大双循环基础,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交往合作,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加快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市场流动,成为国家构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一个战略支点。

  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许德友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和转型的指引。创新发展是为了避免动力衰竭,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为了避免失重失衡,解决的是发展的协调和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为了避免环境透支,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是为了避免画地为牢,解决的是发展内外部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是为了避免贫富分化,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绿色发展彰显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军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既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绿色”,也指明了实现美丽中国的主要路径——“低碳”,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绿色低碳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如何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科学回答,他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形象地说明了二者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民健康与幸福的重要性,提出了诸多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低碳发展论述。如今,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人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表示,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断,就要全面理解“生命共同体”理念及其“中国智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鲜明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化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绿色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认为,要深刻理解绿色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全局工作的支撑性作用,深刻理解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绿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和创新的必要性。“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远景规划中,绿色发展将迎来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要从实践中走出一条发展中大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领域高质量发展

  有学者表示,要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经济领域,可以延伸到政务服务、文化建设、教育卫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公共领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卢晓中表示,《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要积极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推进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高质量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可以为社会韧性发展提供基础的、根本的内生动力,现代文化产业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实在的经济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文看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现代治理要求来看,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激活现行体制内的制度活力,重点提升现代政府“法治”、社会有序“自治”与多元主体“共治”的能力,合理区分政府管理、社会自治与多元共治类事务,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规范明晰、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合理、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体系全面完善、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得到充分激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丰富多样。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