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整理常熟文献 传承创新历史文化
2020年09月15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第2011期 作者:

  文化流派的出现是一个地区文化发达的重要表征。自清代以降,随着学术文化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冠以一地之名的丛书不断问世,其规模有大有小,其内容或通或专,而其宗旨皆在标榜精粹,存史乡邦,楷模来学。常熟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存世的1911年以前文献有2000多种,其中大家作品云集,既是常熟地方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缩影。《常熟文库》发掘常熟历代学术著述成果,展示常熟深厚历史文化,彰显常熟文化的历史积淀与贡献,凸显常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常熟文化创新发展。

  明清江南县域历史文化传统的建构

  罗时进 孙启华

  历史文化传统由可以考溯的物质与精神遗存所佐证,而愈丰富的文化遗存愈能充分显示传统构成与发展的脉络。虽然我们对文化遗存的载体早已不局限于文字史料,但传世文献的重要价值绝不能被忽略。因此可以说,打开《常熟文库》,正是打开常熟的历史乃至江南的传统文化史册。

  地方知识:海虞文化至明代而极盛

  海虞文化之源,可远溯及言子。客观来看,先秦至隋唐是海虞一地自然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经济持续向好的时期。但文化发展则较为缓滞,即使在两宋时代,入《宋史·艺文志》者不过胡峄、张攀等数人,《苏州艺文志》载录宋代海虞之士尚不足20人。

  靖康之变后大批衣冠世族南渡,成为江南发展的重要契机。而进入元代,“中土人南走若水趋下,家而占籍者有之,衔命仕者又倍蓗焉。”建炎以降二百多年,江南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着深度的文化碰撞和交融,士族阶层随之崛起,在日益富庶的经济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新的人文生态。至明代,江南文运整体上臻于盛境,而海虞一地则奇迹般地高峰耸起,雄视海内。已经出版的《常熟文库》以百册皇皇巨帙,充分地证明了明朝海虞文化达到极盛。

  该书主要收录有明一代迄于清初的重要文献,循例以经史子集为序。其中经部10余种、史部80余种、子部50余种、集部200余种,品类齐全,缃素琳琅。将一代文献选汇丛辑加以再现,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地方知识的积累,为构建本地历史文脉提供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源。王梦鼎序《虞山先哲考》云:“有明三百年,吾虞以名臣炳国史,以节烈壮山河,以礼宗蔚风雅,比肩接踵,未尝不与有商六臣中之巫氏、得南方菁华之言氏,辉映先后。”显然,海虞文人具有深厚的乡园情感和书写历史的自觉。吴讷撰《海虞杂咏》,有“仲雍古墓”“子游遗址”“齐女孤坟”“张尉旧祠”“昭明书台”“仙翁丹井”“虞山秀色”“镆城故迹”“七弦琴水”“七星古檜”“晴岩拂水”“破山废刹”凡十二题。作者在历史遗迹中发掘人物与事件,内在贯穿起来,不啻为一部先秦至唐代的海虞地方知识谱录。

  与钱岱《两晋南北史合纂》、沈应魁《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等体现海虞文人史观、史识的著作相比,冯复京《圣明常熟先贤传略》、王梦鼎《虞山先哲考》这类稽往哲、存典型的文献,以及冯武《海虞科第世家考》、陆化熙《虞山书院志》等以地方精神文化为记述内容的史籍更应被看重。海虞先贤是一地文化和精神之风标,如果将《圣明常熟先贤传略》60余人、《虞山先哲考》30余人结合《海虞科第世家考》诸多士族加以逻辑性联系,置于《虞山书院志》揭示的道德仪型、教育规范、树艺观念中考察,便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一县之域精神传承、传统濡化的力量;不仅可以见证海虞历史的形成,亦可以回答海虞文化何以至明代而极盛。

  文学史料:丰富与发展明代文学

  海虞一地“文学化洽,而人才汇出。是固江南名区,非特为一郡六邑之冠而已”。在古代“人才汇出”与“文学化洽”互为因果,具有互证作用。因钱谦益曾退居虞山主盟文坛五十年,论者多聚焦斯地明末清初之文学,且往往以虞山诗派为代表。这固然不错,但并不全面。《常熟文库》极为丰富的文学史料表明,有明一代海虞文学得到全面发展,海内各邑绝难与之比并。

  张应遴万历三十八年(1610)编纂而成的《海虞文苑》二十四卷是一部重要的断代性地方文学总集。《海虞文苑》兼收各种文体,包括赋、诗、词、文、杂著各类。诗则细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杂体;文则涵括奏疏、书牍、记、序、传、议等二十多种。该书以一代一地之文学,成如此规模的文苑总汇,令人惊羡不已。

  从上列选目,可知明代海虞文人创作无体不备,其实这仍然是一个并不具体的印象。以“诗”类“杂体”而言,包含有集句、首尾吟、五禽言、八音咏、药名诗、一至十字诗;尚有为数可观的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回文诗,以及五律、七律、排律回文诗。《海虞文苑》力备各种文体,实有为一代海虞文学集萃之心。

  在文学史料学上,《常熟文库》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丰富了明代文学文献。《明代文学史》已有多部出版,钱基博当年在《明代文学》中于常熟作家唯论及钱谦益一人,后来各家之著虽有扩展,仍较为有限,《常熟文库》中集部200多种,未曾进入学界视野者不在少数。正在编纂中的《全明词》以《明词汇刊》稿本为底本,《海虞文苑》中的“诗余”当有增补或校勘价值。二是提供了重新认识明代文学的角度。明代文学史上,底层作者状况并未得到关注。仅以《海虞文苑》卷七《绝句》来看,作者凡157人,近半数未见于《江苏艺文志·苏州卷》,失收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者则更多。全面审视《常熟文库》所录,可以了解明代县域底层文学队伍的存在,而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或调整对明代文学的现有认知。

  聚珍文本:考察江南文化的特殊窗口

  常熟为文献之邦,许多藏书家为刊行本邑文献做出过巨大努力。但相对于存量数千种之巨的海虞传世文献来说,呈现度远远不够。《常熟文库》推出“聚珍”系列,其意义已不止于上述“历史”与“文学”两端,对于整个江南文化研究来说,都有重要价值。

  先说“聚”。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立的样本,自有其研究意义。但集成性文本,往往能够形成不同类聚,便于把握现象,进行专题探讨。如研究江南,绕不开家族问题。冯复京家族与钱谦益关系颇为密切,钱谦益曾撰《冯嗣宗墓志铭》盛赞其史学成就,冯氏无愧海虞名门,然未见家集传世。《常熟文库》中收录了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明右史略草例》《明右史略》《圣明常熟先贤传略》,冯舒《怀旧集》《默庵遗稿》《诗纪匡谬》,冯班《钝吟日记》《钝吟书要》《钝吟全集》《钝吟集诗笺注》《沧浪诗话纠谬》,冯武《海虞科第世家考》《遥掷稿》,如此冯氏三代人存世著作得以汇集,对研究其家族文化提供了极大方便。另外,将许瑶《竹广诗集》与其妻吴绡《啸雪庵诗集》《啸雪庵题咏》《赠药编》并出,亦便于了解其特殊家事。

  再说“珍”。《常熟文库》收录了很多稿抄本、批校本、珍稀刻本,其中不少都录有明清之际的“江南事件”,是江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洪武、建文间“革除之事,若存若亡,疑不能明也”,《圣明常熟先贤传略》卷二将当时京口守童俊“狡猾叵测”与苏州守姚善“忠义有国士风”作对比,所揭凿凿可信,而写黄钺“闻(姚)善诛,从容整衣冠投水死”,极为感人。许重熙《明季甲乙汇编·甲申日记》从私家历史叙述角度,记录了许多史实,可补正史之缺。即使记载当时传闻,亦有一定价值。如录《江阴野史》曰:“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时为之语曰:‘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除主要史实外,江阴守城阎应元所撰一联各本异文多歧,“戴发”或作“带发”;“六万人”或作“六万众”,或作“十万人”;“同心死义”或作“同心杀敌”;“存”或作“留”。相比较而言,许氏所录更可信据。

  《常熟文库》将原本深藏芸阁之籍化身万千,对研究者实为一大幸事。清代海虞传世文献,稀珍文本数量可观。相信其后续出版,能够进一步将海虞县域和江南历史文化研究推向纵深。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在地方文献中寻绎历史肌理

  潘建国

  常熟素称东南人文荟萃之地,文士星列,著述浩瀚,再加上藏书刻书校书之风盛行,典籍之宏富,颇足惊人。《江苏艺文志·常熟卷》收录历代本籍著述者多达2085位,名列全省前茅;常熟图书馆藏书约180万册,古籍20余万册,入选“国家古籍珍贵名录”的善本就有53部(截至2013年第四批),其藏书数量、质量不仅在全国县级市中无出其右,即便与部分省级图书馆相比亦不遑多让。历史文化名城常熟,需要有一部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相称的大型丛书,《常熟文库》遂应运而生。

  《常熟文库》采用与《虞山丛刻》相近的编纂体例,网罗历代常熟籍文人的各类著述,甄选佳善底本,分编影印出版。已于2019年12月推出《常熟文库》初编,共100册,凡收录迄于清初的常熟人著作401种;版本形态涵盖刻本、稿本、钞本、批校本等类,主体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常熟图书馆等机构;全部书籍大致按照中国古籍书目经、史、子、集的通例编排,同类之中复以著作时间先后缀列。检阅初编目录,可谓群星璀璨,黄公望、桑悦、徐祯卿、杨仪、赵用贤、钱岱、陈禹谟、程嘉燧、徐复祚、赵琦美、钱希言、钱陆灿、王翚、吴历、钱谦益、钱曾、瞿式耜、毛晋、冯班、冯舒、柳如是等。此份名单背后,大致呈现出中国学术史、文学史、书籍史以及艺术史的脉络。这表明常熟地方文化史早已深度植入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区块。因此,《常熟文库》的学术文化意义,绝非仅仅局限于虞山一隅。

  例如,《常熟文库》第17册影印了明末清初常熟士人赵士锦《甲申纪事》一卷、《北归纪》一卷,清初抄本,今藏上海图书馆。事实上,两书早在1959年就已整理刊入《晚明史料丛书》,而学界之所以关注它们,是因为作者赵士锦亲身经历了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等重大历史事件。据两书所录,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从在京明朝旧臣中选出96名待用,赵士锦亦在列,但他拒不就任,被羁押于起义军将领刘宗敏营中。关押二十余日后,赵士锦终被释放。他逃出京城,“从便门经张家湾至天津”,由此踏上漫漫返家路,日夜风餐露宿,复遭乱兵劫掠,九死一生。五月二十六日,“抵吴门,拜老母,哭倒伏地,老母抱之起,相持而泣”。这是历史目击者的实录文字,弥漫着渺小个体身处家国动荡之际的悲愤无奈,读来自有一股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弥足珍贵。

  但是,赵士锦的悲惨命运并未结束。福王朱由崧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朝野上下对从北京逃回南方的旧臣,或站在道德高度苛责其未能以身殉国,或对其是否犯有“从逆”罪行疑虑重重,一场申讨的民间运动席卷了苏州、金坛、嘉兴、松江、常熟等地,赵士锦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常熟文库》收录了赵氏家族一门著述,除赵士锦两书外,另有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不分卷(第30册)、《松石斋文集》三十卷《诗集》六卷(第59册)、赵琦美《脉望馆藏书目》不分卷(第31册)、赵士春《昨梦录》一卷(第23册)、《保闲堂集》二十五卷(第66册)、《保闲堂续集》稿本四卷(第67册)、《赵士春诗文底稿》不分卷(第67册)等7种。检阅赵士春诗文集,可以获取诸多关于赵士锦的信息。赵士锦是否真有“从逆”之举,史料本身存在龃龉。譬如冯梦龙《甲申纪事》既收录常熟士民申讨赵士锦的公檄,又将他列入卷二《绅志略》“刑辱诸臣”名单,两说并存,未作按断。也许真相已不可知,但这一言说不清的“历史污点”带给当事人的精神创伤则是真实持久的:赵士春稿本《保闲堂续集》卷二录有一首癸卯年(1663,康熙二年)的诗作。据诗题,赵士锦此年60岁,他自作诗歌十首,“溯遭逢之多难,白志节之无惭”,从甲申至癸卯,时间已过去了近二十年,但赵士锦的心结仍然难释,仍在向这个世界,向乡亲族人,也向他自己反复申辩着“志节之无惭”。

  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如何自处,遗民与从逆贰臣又如何相处?借由考察常熟士人赵士春、赵士锦兄弟,无疑可以将学术的触角伸向这些课题的纵深处。《常熟文库》第23册收录赵士春自订年谱《昨梦录》,多处涉及赵氏兄弟与当时常熟士林领袖钱谦益的纠葛。崇祯十六年十一月,赵士锦与邻居祝化雍家因房产宅基发生纠纷,祝氏愤极自缢,其妻王氏印刷揭帖四处散发,舆情迅速传播。祝氏生前任丹阳县教谕,丹阳诸生闻讯赶来常熟,为师申冤,群情激愤之下,将赵宅焚毁,阖县震惊。关于这一社会事件,存世有《祝赵始末》《王氏复仇记》等文本,大致倾向于同情祝氏而批斥赵士锦,《甲申纪事》所引《常熟士民讨叛公檄》也将此事列为赵士锦的恶行之一。但《昨梦录》却提供了事件的另一个版本,赵士春将纠纷的发酵和失控,完全归结于钱谦益的幕后指使,怒骂钱氏“名高行秽”。

  实际上,钱谦益与赵氏家族的恩怨远不止于此,关于钱氏是否从赵琦美后人手中巧取豪夺了脉望馆“四十八橱古书”,一直是明清藏书史上的悬案。赵琦美藏书中有引人注目的国宝《古今杂剧》,孙楷第在《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中对此持否定态度,原因是“谦益与赵氏世好”,“关系极深”,有违情理,但从《常熟文库》影印的新文献来看,赵氏家族尤其是赵士春兄弟与钱氏的关系十分微妙,这其间究竟还藏着哪些目前尚不可知的故事和隐情,亦有进一步研探的必要。

  以上,我们仅仅顺着《常熟文库》所收赵氏兄弟的著作稍加梳理,就牵带出诸多关于南明史、易代之际文人心态史、藏书史等领域的学术论题,而赵氏兄弟只不过是庞大常熟籍作者队伍中的两员而已。即便以家族而论,与赵氏家族不相上下,甚至更为显赫的常熟世家,还有钱氏、瞿氏、翁氏、毛氏、冯氏、陆氏、顾氏、曾氏、宗氏、庞氏等多家,这些家族的成员往往多有著述存世,且流传有序,可以构拟出丰富的内在关联性。不仅如此,自明清至近代,有相当数量的常熟文人,其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实际影响力,早已超越狭小的乡邦,辐射到整个江南地区乃至神州南北,其著述也因此兼具了地方区域文献与国家历史文献的双重特性。就此而言,《常熟文库》的编纂问世,不仅是常熟的地方文化事件,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领域的一桩盛举。《常熟文库》所集结的学术能量以及即将产生的学术推动力,也是十分令人鼓舞和期待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弘扬地方文献的历史文化特色

  朱新华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仲雍南来、言偃北上为标志,常熟早在先秦时期就参与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唐宋以降,尤其是明清两代,常熟地区更是经济繁荣、人文蔚起、代有作者。民国以前常熟人的著述,仅《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就著录了1800余人的4000余种著作。一代代常熟藏书家,笃志坟典,穷搜博讨,他们对乡邦文献的深厚感情,使这些文献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尽管如此,兵燹的破坏、社会的动乱,导致无数文献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幸存下来的许多文献也离开了常熟,流散于各地。古代地方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从未刊行,只以稿本、钞本形式流传。即使曾经出版,往往也传世无多。兴福寺救虎阁中陈揆所捐数百种常熟地方文献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灰飞烟灭,大量珍贵文献从此失传。保护文献,使它更好地发挥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深锁琅嬛”的古籍化身千百,而编纂一部涵盖古今、汇集要籍珍本、体现常熟地方文献鲜明特色的大型丛书,无疑是理想的方式。从第一辑100册看,《常熟文库》较好地实现了这个目标。

  第一辑所收著作,上起东晋下迄清初,时间跨度相当大,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全书以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编排,其中经部11册收录著作15种,史部21册收录著作81种,子部14册收录著作57种,集部54册收录著作248种,可以说比较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了常熟一地历史文献的主体内容。

  凸显常熟地区文化特色

  尽管尚未出版的第二辑将会把反映常熟历史文化的特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但常熟特色在第一辑中已经有相当鲜明的表现了。比如经部《诗经》学方面收录了蒋以忠的《蒋贞庵先生诗经笔记》、薛志学的《诗经传旨一览》、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陆化熙的《诗通》、魏浣初与张元芳的《毛诗振雅》和毛晋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6种,全部出自明代,占经部收录全部著作的40%。这与明代科举的“地域专经”现象有一定联系。明代常熟的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景泰二年会试甚至出现了7人上榜这样惊人的记录,而7人中以《诗经》中式者占4人。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和我国台湾版《明代进士登科录》记载,常熟籍进士132人,按五经科目分,《书经》有14人,占10.6%;《易经》有8人,占6%;《礼记》《春秋》均有9人,各占6.8%,四科合计40人,占30.3%。而《诗经》一科多达92人,占69.7%。《常熟文库》的收录情况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特征。

  众多的文化流派是常熟古代文化繁荣昌盛的标志,《常熟文库》也理所当然地凸显了这些流派所达到的文化高度。为人熟知的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和虞山派藏书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多被忽视的虞山医派也有了与其实际成就相称的呈现。《常熟文库》子部以“大国医”缪希雍和喻昌为核心,收录了上自宋代庄绰《灸膏肓腧穴法》,下至清代吴道源《女科切要》共15部医学著作,使中医学这一常熟特色文化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

  明清时期,常熟是戏曲活动的重要基地,士大夫喜好戏曲,尤其是昆曲形成风气,蓄养家班也成为一种时尚。据杨惠玲《明清家班》一书统计,明代后期苏州地区家班留下记载的有19个,而常熟就占了11个,如谭氏、钱氏、翁氏、徐氏等家班,在当时都赫赫有名。《常熟文库》集部收录了戏曲作品13种,戏曲理论著作2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在当时常熟人文化生活中的位置。

  合理的拟定数目与选择底本

  作为常熟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文献丛书,拟定书目是关键的一步。常熟的历史文献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存世的就有近3000种。资源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困难,取舍势必大费周章。从第一辑看,选择是合理、审慎而严格的。一些大家的学术专著、诗文集,已有比较完善的点校本,就不收或酌收少量珍稀版本。比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因已有中华书局贺次君等的点校本而不再收录;“四海宗盟五十年”的钱谦益,已有上海古籍出版社钱仲联先生的《钱牧斋全集》点校本,诗文部分只收稀见的嘉兴沈氏钞本《牧斋外集》。这样就给其他作者留出了空间。钱陆灿是一位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诗文大家,他不仅是虞山诗派的中坚力量,还通过教育和交游活动,把影响推及常州、南京等地。以往流传较广的只有《四库未收书辑刊》中的《调运斋诗文随刻》,但其中仅是他漫长创作生涯中短短几年的作品,远不能反映其全貌。这次收录的稿本、钞本和刻本多达7种,钱氏传世著述的精粹尽在其中。

  选好底本是确保丛书质量的另一关键。常熟图书馆近20万册古籍馆藏中有丰富的乡邦文献,常熟博物馆也有约700种同类收藏,具备编纂一部大型丛书的良好基础。这次出版的《常熟文库》,依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优势,整合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多家外地公藏资源。这就给《常熟文库》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丛书在量和质上都得到了保证。第一辑401种著作,有大量的珍本甚至孤本,其中有稿本26种,钞本近90种。如明代初年林大同的《范轩集》钞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再如瞿式耜的《虞山集》,丛书有瞿氏宝恩堂十二卷本钞本,又收录了一个六卷的清钞本,总体上六卷本内容比十二卷本少,但其价值不容小觑。《常熟文库》收录的刻本也多非泛泛,如常熟图书馆藏成化刻本张洪的《使规》,经黄氏士礼居、瞿氏铁琴铜剑楼递藏,是入选《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的海内孤本。再如收录于经部的程玉润《易窥》,目前仅知天一阁博物馆有收藏,蒋以忠的《蒋贞庵先生诗经笔记》,目前仅知国家图书馆有收藏。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丰富的文献遗存,是历史上常熟辉煌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证据。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保存、整理和出版,是常熟地区的优良传统。而就规模而言,《常熟文库》的出版,是前无古人的,待第二辑竣工,那就真正可以说一邑文献、灿然大备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