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言研究能力 助力国家社会发展
2020年09月15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第2011期 作者:

  语言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国家形象、文化传播等息息相关,也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当今社会,语言变化日新月异,语言功能不断延伸,语言研究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新时代语言学研究不仅需要瞄准语言学科的前沿问题,还应凸显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意识,有效提升语言研究的应用性,扩展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语域理论框架下语言应急机制构建

  郭印 于德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工具,关乎国家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的语言应急能力、构建语言应急管理机制是当前学界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方面内容。突发性事件是一个特殊语境,将语言放在具体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进行研究,解剖语境有助于提供精到语言服务。分析语境,就要看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在内的语言使用领域和场合,这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拟从语言服务范围、语言服务基调、语言服务方式三方面讨论语言应急机制的战略作用和建立方式。

  关注语言服务范围

  在语言服务范围方面,要关注语言服务的对象、性质以及参与者所涉及的社会活动。

  要明确语言服务对象。“名不正则言不顺”,新鲜事物和突发事件往往会催生一系列新的科学概念和表述方法,其中一些会逐渐统一成约定性语言符号,即科学术语,在跨专业跨领域范围内持续使用。对于容易产生广泛影响的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出现,应该由主管部门牵头,第一时间征求专家意见,确定权威命名,知会相关国际组织,尽早对外发布,占据宣传主动地位。这一方面有助于明确语义指向,避免一般使用者发生概念漂移,另一方面也防止别有用心之人编造污名化表达,混淆视听。

  要加强语言翻译服务。突发性事件的语言翻译服务,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校、行业之间的统一协调。应该根据各阶段的语言需求,由主管部门从应急语言专家库中抽调核心成员组建语言服务专家组,会同各方联合确认语言服务内容。翻译服务要视情况兼顾语内翻译和汉外语际翻译。语言学界及相关行业要积极行动,汇编方言通手册和音视频材料,提供精准的语言服务和学理支持。要充分发挥语言科技的优势,开发融媒体口袋书、即时翻译软件、在线方言和外语服务、视频软件等多种形式的翻译工具,做到专精兼顾。

  要加强语言景观规范。公共场所、单位、交通工具的标语口号既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放任失控。互联网自媒体和各种通信软件平台的语言多样化,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但其中的语言蛊惑、语言暴力等违法现象也需要依法处置。此外,隐匿其中的有悖语言伦理的现象也需要监管引导。

  明确语言服务基调

  语言服务基调方面,主要指交际参与者身份、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

  要加强参与者角色顶层设计。语言服务角色既有长期的静态角色,也有临时的动态角色。要加强应急语言服务制度及应急响应机制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中外语言服务人才数据库建设以及应急语言服务质量和组织体系方面的分级分类标准建设等。这样才能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第一线问题。

  要关注语言服务参与者角色变化。进入2020年,线上教育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教育形式的改变催生了教育角色的变化,一时间“教师变主播,学生变网友,家长变助播”引发热议。能够实现停课不停学、隔身不隔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主流出版社、学术文献网络平台应迅速转变角色,自觉开放网络语言资料,以高质量文本内容来抵制网络泥沙糟粕。

  要加强语言服务交际意图监管。主管部门应该牵头做好国内外舆情监督和语言监督,做好舆情治理格局、治理生态和治理能力的升级。针对信息差带来的盲目跟帖、以讹传讹现象,既要做好源头监管,确保信息数据统一标准、实时更新、开放共享,又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士实时辟谣,对于公共语言失德现象予以坚决抵制。同时,注重建构网络舆情回应引导机制,主动研判,正面引导,发挥舆情监督对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反向助力作用。

  拓展语言服务方式

  在语言服务方式方面,应该关注语言表现形式、语言传播形式和语言文体形式。

  从语言表现形式来说,需要关注普通话、方言、各民族语言、通用外国语、手语等的使用语境。要尽快开发我国方言与普通话的对译应用手册,在语言服务类专业大力发展应急外语教育和应急语言课程,储备足够的语言服务资源和人才。

  从语言传播形式来说,主要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内向传播等形式,前两种需重点关注。有些本属于人际传播的对话、留言和属于内向传播的日记、随感等,也以大众传播的形式为人所知,并产生超越一般大众传播形式的影响,需要关注。从语言传播形式来说,要结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式,及时高效地发布权威信息。

  从语言文体形式来说,在突发性事件下,语言应急机制的构建要关注报道、采访、演讲、散文、诗歌、书法等所产生的不同语言文字效果。无论是巨笔如椽的恢宏巨著,还是适应读屏的碎片化小品,不同的语言文体在适当的语境下都可以发挥其语言表现力和正能量,反映出语言工作者在重大时代命题背景下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环节中的语言应急内容,有助于及时准确传递信息,保障及时顺畅有效的沟通,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基于此,需要建立语言应急机制和语言应急预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体现出语言应急的相关内容,加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中层组织和基层执行,兼顾短、中、长期规划,吸纳多方参与,综合统筹资源,汇聚智慧,运筹未来。

  (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语言政策视域下城市语言景观建设

  康宁 杜璇

  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亮丽”的城市语言景观不仅可以很好地展现新时代的城市形象,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内涵。无论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都应重视本地区语言景观的建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离不开与之配套的语言景观的规划与建设。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城市语言景观做了很多案例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少城市的语言景观中存在用语不规范、忽视语言景观的文化价值、盲目设置多语景观等问题,其中双语/多语景观的外语问题最突出,包括中式外语、一名多译、语用误译等。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这些问题有碍城市形象的提升,进而有损城市的软实力。本文从国家和地方语言政策的视角,提出了做好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五个维度。

  语言政策与城市语言景观建设

  语言景观是蕴含丰富价值的社会资源,城市语言景观建设是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没有“文明”的语言一定不会有文明的城市。建设城市语言景观必须将国家和地方的语言政策作为首要遵循,同时语言政策的制定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城市语言文明建设的需要。

  语言景观建设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语言政策,这是因为语言政策在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政策本质属性是公共政策,是语言相关的政府机构为解决与公共语言生活相关问题,保障语言相关的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包括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语言文字法规、条例、标准等。

  语言立法是国家语言政策的最直接体现。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同时,这部法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进行管理,使得我国城市景观建设有法可依。大众传媒、公共场合的用语用字是该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包括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设施、招牌、广告及企事业单位名称等,这些都是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中需要认真规划和考虑的。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很多与语言应用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也是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依据。例如青岛市政府2018年开始实施修订版《青岛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标牌、标志牌、指示牌、名称牌、标语牌、广告、招牌、告示、会标、地名、公共设施、企业事业组织名称等,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第十条中规定标语牌、地名标牌、告示招牌以及涉外单位的牌匾等需要书写外文的,外文与汉字必须并用,上为汉字,下为外文,不得单独使用外文。

  此外,国家和地方职能部门制定的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虽不具强制性,但作为语言政策的一部分,对城市语言景观建设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例如2010年以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标准(DB/T),规定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翻译和书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中场所和机构名称、公共服务信息的外文译写。

  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维度

  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概念的是两位加拿大学者Landry和Bourhis,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文中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语言景观由公共设施如公共道路指示牌、街道名、地名、商业广告标牌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牌等所使用的语言共同构成。标牌是景观语言的载体,按主体性划分,可分为两类,即官方标牌和非官方标牌。前者主要用来标识政府机构名称、交通信息、官方公告或宣传语等,反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和意识形态;而后者主要是私营商铺或个人空间设置的标牌,反映的是个人喜好和需求。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中,这两方面要兼顾。一座城市的语言景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语言政策的指导下,应包含五个维度。

  语言维度。城市语言景观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景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与应用。因此景观语言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地的语言法规与政策。同时,由于语言景观中语言的选择受景观所处的特殊语境制约,这就要求在不违背语言政策的前提下,不但要显现景观语言的信息功能,还要展现景观语言的优美雅致。“小草青青,却亦有情”远比“禁止践踏草坪”更充满人文关怀。

  文化维度。城市语言景观如同城市的地标,代表着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就是说,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一定要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与当地文化和谐共生。这样城市的“地理空间”“物质空间”就升华为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空间”,这对于塑造城市形象和传播本地区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城市语言景观的文化价值所在。

  民族维度。语言是民族身份的象征,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城市语言景观建设必须考虑到民族语言的地位,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2013年南宁市政府颁布的《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同时使用壮文、汉文两种文字的,文字的书写顺序应当符合壮文在前、汉文在后的原则。这既表明政府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选择,也反映出语言景观所具有的象征功能,即反映语言族群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地位。

  经济—社会维度。语言政策的出发点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也要符合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然,追求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或商业价值),不能突破国家和当地的语言政策的限制。目前,非官方城市语言景观,即私人商业语言标牌,往往随意性较大,语码信息较乱,繁简字、外文词使用不规范。这些都是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化维度。如今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城市要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这必然要求语言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语言景观建设要面向国际,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制定外语规划,尤其是要规范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使用。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中要关注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要体现出较高的外语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老年语言学 发展老龄事业

  张艳 郭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如何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亟待探索研究的重点课题。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龄人群会出现语言衰退甚至语言障碍现象,老年语言学研究及其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以老年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老年语言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多维度开展老年语言健康研究

  尽管老年医养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与老年人心理、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老年人语言健康问题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老年语言健康现状与人民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国内老年语言健康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老龄语言特征研究。认知老化与语言理解研究、语言产出与社会交际研究和特殊人群语言衰老是近十年语言衰老研究的重点;从临床语言学的角度,对痴呆症(智退症)临床语言使用障碍特征展开研究,讨论语言使用障碍的特征及其评测参数表在阿尔茨海默型智退症六个阶段中的相关性;通过研究语言代沟现象,对比考察老龄语言特征和语言偏好。

  老龄语言能力评估研究,包括考察老年人语言交流能力综合评估算法,调查老年人语码使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调查老年人的外语能力和普通话使用能力等。

  老年语言健康护理的对策研究。有的研究从语言训练基础上的认知干预,考察老年脑卒中失语症对患者语言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的探讨了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影响。

  老年语言健康护理和陪伴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恰当的语言沟通可以使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处于最佳恢复状态,促进护理人员和老年患者关系,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的比较了护理过程中分散注意力及强调性语言对患者疼痛的影响;还有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养老问题设计服务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与合成、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理解、通信导航等技术来为老人提供语言护理的服务。

  国外老年语言学研究经验评述

  近30年来,国外针对老年人语言能力蚀失的研究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文献,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

  老年人的语言能力培训及护理研究。有研究者建议老龄中心管理人员、社会服务机构、课程研发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合作开展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分析老年人学习特点和动机,以利于开展老年人学习效率的研究;有的提出了批评性老年教学法(critical geragogy)原则在外语教育中的探索性应用,该方法考虑了老年人特点,有效减少了老年外语学习者的自我挫败感,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语言学习的自我期望、目标设定,并确保最终的学习成就;还有研究者针对欧美国家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展开调查,发现痴呆早期病人与全科医生的语言沟通对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老龄语言痴呆评估量表及本地化研究。发达国家新生儿的出生率和老年死亡率均偏低,导致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研究者意识到了对痴呆病人进行早期评估筛查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信度和效度受到广泛认可的量表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和痴呆症知识评估量表(Dementia Knowledge Assessment Scale,DKAS)等。因为这两个量表主要是以英语国家为研究对象设定的,所以不同国家的研究者正尝试对其进行本地化处理。比如有研究者结合日本老年人的特点,设计了日本版DKAS-J量表。

  老年社会—心理—文化的多维研究。有研究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现象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epistemology),以福柯话语分析方法对老龄期的性别认同展开了研究;另有研究考察了变异主义性别歧视背景下的老龄语言差异与变化,认为65岁以上老龄人是口述历史、发展心理学、健康沟通、言语听力、语篇分析领域研究的丰富资源;还有研究以某地区为例,对多元文化和发展中地区老年护理中护理生的文化能力展开了研究。总体看来,西方学界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等社会多样性的交叉研究还不够。

  多学科协同推进老年语言学研究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而凸显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逐步形成国家对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的顶层设计,为康养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提供政策利好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探究老年群体的语言蚀失过程、交际及认知特征、语言蚀失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研判、治疗与看护、衰退机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为老年人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健康中国而开展基础性研究,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需求和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目前关于老年语言健康的研究刚刚起步,总体上看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求获得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树立老年语言学(gerontolinguistics或linguistics of ageing)的学科地位,并将其理论应用于老年语言医养健康护理与诊疗实践。老年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老年人语言问题的学问,如果作学科分类,应该跨两个学科,即老年学(geront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但是,目前学界关于老年语言学的论著极少,老年语言学还没有成为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分支。多年来老年学一直着力于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学等研究,老年人的语言问题还没有进入多数研究者的视野。可喜的是,学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倡导成立了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顾曰国、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黄立鹤组织成立的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教授马文领衔的山东大学神经语言学与语言障碍研究实验中心等。

  确立心理护理与语言护理的双向相成关系。一般认为,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能够促进语言能力提高,两者形成单向衍推关系(entailment),其实两者互为表里,合理的语言护理也可以带来老人的积极心理反应,对于心理健康的护理会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老龄语言在语音、语调、词汇选择、句式变化、修辞多样性、语气、语言态度等方面的蚀失现象及发展规律,探讨典型及非典型老龄化的言语特征研究、老年人言语理解与产出的神经机制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脑疾病早期预警机制研究等。对老年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症做出预测,尽早通过语言护理的介入,帮助缓解病症。

  通过增加语言智退症早期筛查的数据形式和检测维度,为高龄化城镇建设、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性研究数据,为老年语言学和语言健康学(linguistic healthology)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生态学视阈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BYGY2019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