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
2020年09月01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日第2001期 作者:

  2020年1月9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180余位学者聚焦学术热点话题,共话新形势下社科类社会组织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在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倡导党内健康政治文化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为继续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科学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江苏省社科界学者的“四个意识”和“为人民做学问”的担当精神。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江苏社科类社会组织要发挥社会智库功能作用,积极作为,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力量。

  新形势下社科类社会组织的新担当新作为—— 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综述

  2020年1月9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180余位学者以“社科类社会组织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为主题,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热点,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

  与会学者认为,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需要正确厘清其理论背景与参照系,也需要全面把握其丰富理论内涵,更需要辩证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变”与“不变”。

  南京大学张传平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和未来走向。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为指导,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丰富的创新性思想内涵以及重大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军认为,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的是信仰、信念、信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要在谋全局、管长远的意义上,指导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倡导党内健康政治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进一步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会学者一致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党内健康政治文化的倡导者。

  国防大学侯嘉斌关注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法规建设的思路与经验。他认为,在不同的执政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重心有所不同,但始终围绕党的建设中心任务而展开,完善了党内各项基本制度,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并探索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保持先锋队性质。

  南京大学熊秋良考察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党员标准的演变。他认为,新时代,在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背景下,严格党员标准,加强合格党员教育要有的放矢,将重点放在党员整体的政治表现上。一方面使党组织更具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党员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目标统一起来。

  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江苏必须担负起的重大使命。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江苏社科类社会组织要发挥社会智库功能作用,积极作为,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献计献策。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李晓清提出,江苏应着眼主体功能区分,积极培育“区域环”新增长极,主打“多链经济”,以“两化一型”(产业集群化、制造智能化、建设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增效,抓好“五种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园区经济),融合聚力,全力打造“区位品牌”,持续引领“江苏优势”,坚决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开放式创新实现了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组合,让不同创新主体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创新,提高了企业创新成效。复旦大学苏勇表示,企业要强化开放式创新的系统化管理,明确开放式创新的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员工开放合作的意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建立相关合作机制,有效实现对开放式创新过程的协同管控,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合作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

  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畅通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服务机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中共启东市委党校李潇潇调研了启东市南城区社区治理现状,提出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带头作用,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与微平台服务,优化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等建议,力求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泰州市社会学学会潘时常认为,处于发展初期的泰州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在调优组织结构、多元化筹资、实施能力精准培育、打通群众参与通道、打造“育管并重”的“营社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政策创新,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模式。

  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承办。会议征集论文700多篇,经专家组评审,评出优秀论文170篇。

  (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供稿)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燕继荣

  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制度安排,保证国家在繁荣发展的轨道上运转,这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通常是在重大历史变动中形成,经过长期的实践,在不断调试和改革中逐渐巩固,并通过宪法、法律、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国家建设的任务、政治话语的核心概念、政策核心议题和实现工具都有所不同,但发展是最大共识。

  进入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在未来30年中,更需要检视不足、弥补短板、继续改革。中国制度需要坚持,中国治理需要完善,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是要坚持优势,完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在于既有党的领导这样一个好制度,同时还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没有好政策,制度的优势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在制度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具有强有力的政党组织领导和动员系统、高效的政府执行系统、高度集中的中央协调系统。这样的制度安排,在集聚力量、发挥国家整体效应、促进政府积极作为、实现国家集体意志等方面具有明显功效。同时,要不断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化解风险,克服考验,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二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制度优势全面转化为治理实效。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强固法治根基、发扬协调优势、弥补公共服务短板、强化社会治理弱项为方向。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提升制度的执行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百姓关注的现实问题为目标,梳理中国治理的问题清单,并使之转化为治理改革的任务清单。凭借集中性、协调性、持续性、高效性的制度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在未来5年、10年、15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集中力量切实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通过逐一解决现实问题,来进一步彰显制度优势,最终实现制度的成熟发展。

  “中国之治”的里程碑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刘德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的里程碑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回望历史的角度看,四中全会把“中国之治”推向了制度高地。从国际的视角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运用制度的威力加以应对。从国内的视角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后,有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说清楚。从认识达到的高度上看,四中全会的《决定》深入回答了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第二,从展望未来的角度看,四中全会确立了“中国之治”的制度目标。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要将总体目标联系国家现代化的整体历史进程来理解,才能厘清它的内涵、定位和作用。今天的现代化跟历史上讲的现代化有什么不同?一是现代化的领域在逐步拓展,逐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位一体”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二是关键内涵在逐步深化,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不仅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同时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第三,从本质内涵的角度看,四中全会揭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相互联系、有机融合的整体。理论是行动指南,道路是实现途径,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中全会论述了中国国家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其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是我们的制度密码,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第四,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四中全会描绘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图谱。四中全会《决定》共分15个部分,从第2部分到第14部分这13个部分内容是分论,阐述了13个坚持和完善。这既是13个方面的制度,也是13项重点任务。其中,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位,并深刻论述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理论逻辑与内涵。同时,坚持和完善各有侧重,固根基、扬优势侧重于坚持和巩固,而补短板、强弱项侧重于完善和发展。

  世界变局中的对外开放新思路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徐康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其核心是一个“变”字,关键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诉求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大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多极化发展。

  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世界的经济中心越来越向东方、向亚洲,特别是向中国转移。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世界各国也开始对中国产生特别的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里面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面对新形势,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也要做一些新的调整。首先,要有新定位。应由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成果,主动融入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形成中国优势,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要有新目标。产业链要由规模化向集约型转移升级。应适当淡化增长牵引,转向加强对全球资源尤其是高端要素的配置力和掌控力,形成“非对称”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要把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成为整合世界经济的新门户区。

  中国的“非对称”技术优势大有可为。5G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起自己牢固的“非对称”技术优势。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是对外开放的关键支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要变被动融入为主动融入,变单纯利用生产要素为配置全球资源,打造枢纽平台、配置中心和创新空间。具体到江苏而言,要提升城市品质,营造更加开放、更好开放的营商和生活环境。

  我们要增强与世界的相互认知与互信。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读是一项重要工作。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场外链接

  活动链接

  2019年12月3日,为配合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由江苏省社科联、省历史学会、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联合举办,并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宣传教育活动之一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江苏省社科院举行。

  2019年11月27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省农村经济学会承办,以“江苏乡村振兴模式创新与典型案例”为主题的“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19年第4期在宜兴召开。

  2019年11月14日,由江苏省社科联、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省宏观经济学会承办的首届“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论坛在南京举行。

  2019年10月18日,由江苏省社科联承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社科类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社科联第二十次学会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社科联的负责人、学会工作部门负责人及省级学会代表170余人参加会议。

  2019年9月12日,由江苏省社科联联合省历史学会、省中共党史学会、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省世界史学会、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传媒艺术研究会、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省社会史学会、省语言学会9家学会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论坛·全省性文史类学会专场”在南京召开。

  2019年9月7日,由江苏省社科联联合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省哲学学会、省政治学会、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省领导学研究会6家法政类学会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论坛·全省性法政类学会专场”在江苏省委党校举行。

  2019年8月23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省宏观经济学会承办,以“江苏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的“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19年第1期在南京举行。

  成果链接

  江苏省社科联组织编纂、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第三届“江苏社科名家”《文库》(第三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苏省社科联重点资助、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编著的《新时代江苏公共管理发展改革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苏省社科联重点资助、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编著的《共享与善治——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先进学会链接

  2019年10月18日,全国社科联第二十次学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省生产力学会、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语商演讲口才研究院被表彰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