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2020年05月12日 1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2日第1923期 作者:张宏程 全锐

  当前阶段,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整体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此次疫情考验着我们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治理能力,同时也凸显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制度到实践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居民宜居环境不断改善,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但此次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首先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方面的认识需要提高。面对新冠病毒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的推测,我们必须要重新拷问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大部分野生动物生存在自然界当中,尽管它们携带病毒,但只要秉持互不干扰与自卫原则,人类与野生动物就能相安无事。其次是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企业、个人缺一不可。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建设能力尚需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此次疫情发生后,如何做好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医疗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监管,启动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以及完善医疗机构辐射安全监管服务保障等问题,显示出在污染防治体系建设以及监管能力方面亟须加强。

  疫情发生后,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迅速形成社会共识,这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时,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吸取教训,加强研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应该加强对我国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梳理完善、补齐短板。尤其是对涉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生物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应尽快开展立法评估和论证,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出台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二是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生物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安定和国家战略安全。从长期看,基于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风险、实验室生物泄露、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武器威胁等可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世界范围内生物安全风险加大,亟须加强战略引导。明确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生物安全决策体系、生物安全协调体系、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生物安全监督体系以及生物安全法治体系等治理体系,必将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此次疫情爆发暴露出相关信息分散、数据整合和分享程度较低等问题。建立全国性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迫在眉睫。首先是开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风险调查,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风险、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监测预警,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实现监测预报与风险预警的规范化。其次,注重科技引导,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队伍建设和技术设备建设,提高科学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要进一步明确环境治理的目标、实施、责任主体。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把制度执行到位,最大限度激发制度效能,我们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预期效果。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共享发展理念研究”(2016A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