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思政课“痛点” 提升教育满意度
2020年03月12日 04: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2日总第1884期 作者:阮一帆 武彦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教师给学生提供蕴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解决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痛点”入手,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期望什么,捕捉其关注点、兴奋点,尽力消除他们在思政课学习中表现出的冷漠、轻视甚至抵触等情绪,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舒适度、满意度和获得感,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首先,深入教学实践,发现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获得较大改善。有的思政课出现了“一座难求”“选课秒杀”的可喜现象,有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受到众多学生喜爱的“网红”老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一些思政课还存在针对性不强、亲和度不足、感染力不够等问题,与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相比,与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分析和诊断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痛点”,也就是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正常、不舒适的表现和感受。一是抬头率不高。学生虽然能够按时上课,保证出勤率,但认真听课的人数比率较低,人到了心却没有到。他们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事,甚至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况。二是认同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思政课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果给学生造成机械呆板的不良印象。他们认为思政课就是说教和灌输,缺乏知识含量和学术价值,进而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从心理上不接受、不认可这门课程。三是获得感不强。在有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感到学而无用、收获不大,自觉接受、消化、吸收的知识非常有限。这些“痛点”的存在,使思政课一段时间以来饱受诟病,难以得到学生的喜爱,以至于有人曾这样形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里最无趣、最难讲的课程,学生不爱,教师无奈。这些“痛点”如果长期存在,势必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由表及里,认真分析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病根之后,根据致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我们要消除思政课的“痛点”,就必须找到这些“痛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做到因病施治。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方,学生是接受方。教师的讲授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态度都是保证课程品质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诊断思政课“痛点”的成因时,关键要从教师身上入手,找到问题所在。总体来看,目前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不吸引人。有的教师满足于照本宣科、一板一眼的说教,不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特点对讲授内容进行调整和转化,也没有将深奥的理论联系鲜活的现实进行阐发,使教学过程流于机械化、刻板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授课形式单调落后。有的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存在“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问题,尤其不善于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的接受习惯。三是不注重平等交流。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平等交流,不讲求话语艺术,习惯于用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板着脸“我说你听”,这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逆反和行为抵触。以上几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应有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体验和主观感受,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最后,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方式解决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思想认识、能力水平和环境氛围的问题,因而必须多管齐下、辨证施治,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统一,打好教学改革的攻坚战,达到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渗透力、有效性的目的,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重要课程。在思想认识方面,着力提升教师的政治站位。要通过教育引导,促使教师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看待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消除少数教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消极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做好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在能力水平方面,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素质。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培训、教学观摩、实践调研,促使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思维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熟练运用新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思政课教学的行家里手。在环境氛围方面,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的“含金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在课题资助、激励评价、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提高其职业地位和职业认同,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积极作为、无私奉献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本文系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思政课‘一线二红三实’立体教学模式研究”(17JDSZK119)、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项目“基于改革开放记忆构建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研究”(MX18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