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新发展
2020年02月21日 0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21日第187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王春燕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大有可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同志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二是巩固学科调整成果,为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着力产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

  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对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该所为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以及经济学科规范研究和应用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并希望高度重视技术与经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他强调,完善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把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强化应用牵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大学和院所在“从0到1”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作,让资本更好地赋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让智力资本、创新技术、数据资源的活力充分涌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指出,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挥交叉学科和方法工具优势,在推动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变革发展方面同国际接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测算与研究,可计算一般均衡与政策模拟,科技创新政策与评估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跨世纪重大工程论证与评估,在制造强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中贡献了智慧卓识,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决策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在“认识与发展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作用”中指出,中央工作会议有针对性提出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要求。把“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作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的优势保障之一,就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中国经济正面临减速的现状,而减速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同时在减速的长期趋势中也会出现周期性。这个长期的趋势主要是供给侧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周期,就意味着也有需求侧的冲击问题。面对需求侧的问题,我们仍然要回到用需求来解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成立40周年,学科发展始终围绕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除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外,这两大学科在社会应用和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广泛影响。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提出,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主要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的相对过剩状况。创造需求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创新在创新需求方面具有一切有形要素无可替代的地位。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质量的变革、效力的变革和动力的变革,科技创新在三方面变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在当下的宏观分析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很多复杂的模型,还要根据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来重新构造我们的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有很多政策模拟,这些政策模拟具有先进性,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谈到,我们要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数字化转型。中国面向消费的数字化转型走得比较快,但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仍然滞后。数字产业化发展得快,而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慢一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是经济学研究数量方法中国应用的重要开拓者,开启了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两大学科在国家顶层设计上的体制化、组织化研究。同时它以跨学科、强方法的巨大科研优势,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经济模型开发及其应用、经济预测与政策分析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