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创新
2020年02月12日 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12日第186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卫思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迎来新契机。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扎根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

  实践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迎来巨大发展新机遇、新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瑛认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已经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但总体来看,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易承志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既迎来了宝贵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新时代公共管理学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材料、找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亟须公共管理学科更好地发挥实践应用功能,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式,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

  公共管理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要实现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就必须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易承志认为,首先,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其次,在扎根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面向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

  孙柏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流程再造、一站式服务等。但目前我们还缺乏中观理论的学术概念集成,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显示出中观管理机制优势。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应该聚焦两点,一是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加强治理能力建构,又要在能力建构中推动和谐发展。

  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郅强看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促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迅速变化着的实践要求相适应,坚持在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要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吸收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强化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研究,应多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理解社会运行方式。

  王郅强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共管理学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吸纳来自国内外各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努力跻身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和解释全球公共治理新实践、新问题,拓展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国际视野。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公共管理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易承志认为,作为一门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更加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积极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宝贵机遇,弥补传统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促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第二,推动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不断挖掘公共管理学科的增长点;第三,在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局限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