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01月10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第18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2019年12月29日,首届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术年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以“谋划新经济、引领新未来”为主题,围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演讲和讨论。

  深刻理解宏观调控系列布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的问题相互交错。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表示,新形势下我们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包括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持续拓展扩大规模市场优势、如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等,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为题,提出新时代最重要的经济标志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的较量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聚焦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切重大技术创新,都以制度创新为前提。我国需要建立科技创新治理制度,具体包括:构建平衡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型机制;强化财税制度对创新的支持;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进行开放式创新的顶层设计等六个方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新基础和新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新基础之一是国家战略升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之二是国情发生变化,40年前我国投资额和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不到3%,而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已将近22%。之三是技术的发展,数字和网络技术促进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效融合,极大地提高了服务业的效率。新环境体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本土化生产趋势不断加强,导致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减速。基于这些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政策、技术政策、组织政策、科技治理政策及对外开放政策,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制定产业发展的中性政策、以市场开发为主的技术开发政策、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科技治理政策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为主题,指出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线索有两条:一是逆周期调整,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构建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中,逆周期调整属于需求管理政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是根植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宏观调控领域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对这些理论加深认识,才能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布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以“培育新动力,释放新潜能”为主题,表示只有从根本上克服结构性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市场优胜劣汰功能,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推动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具体实践上要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进行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推进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

  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新动能

  新经济通常包括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方面。其中新技术处于根本地位,既催生新产业,又改造传统产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面临很大机遇,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至关重要,应在产业规划中加快培育新支柱产业,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以“新经济内涵及其发展思路”为主题,谈到核心技术是新经济的根基,因此要加大研发投入总量,继续提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研发投入结构上,要增强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研发主体上,要增强高校和企业的力量。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上,要引导年轻人增强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探索,真正融入到中国的发展当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未来5—10年必须培育新动能,推动新支柱产业的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与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涵盖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目前在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以及新兴信息服务业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传统能源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产业在2050年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生物与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节能环保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规模较小,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产业基础再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程。当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培育新动能,这就需要我们对产业基础进行再造以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真正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需要在六个方面着力:一是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二是重视基础服务体系;三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四是营造以竞争政策为主线的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环境;五是进行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六是建设具有再造工业基础能力的核心工厂。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认为目前中国的市场需求还没有被充分挖掘,需要进行长期的需求管理,具体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实行中等收入倍增计划;二是释放现有中等收入人群的复杂需求,包括教育、出行、养老、健康等,对消费升级进行长期的需求管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