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2019年12月20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0日第184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事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12月14—15日,“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教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山东研究院挂牌仪式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观照儿童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符合儿童理解力及欣赏趣味的文学作品。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看来,儿童文学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有文学的美感及情趣。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核心资源,对增进儿童语言能力及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有显著作用。

  据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介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事业快速发展,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数量都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童书创作和出版强国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第一,原创少,引进多;第二,精品少,一般性读物多;第三,创作相对繁荣,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相对滞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曹文轩认为,随着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儿童的心理结构、认知方式与成人之间的根本差别。儿童文学是一种回归儿童、反映他们心灵世界的文学,在世界范畴内已经成为一个有体系、有边界的完整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自强表示,现在我们谈论儿童文学阅读,基本上都是讲它在培养情感、想象力、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很少讲它在理性精神养成方面的功能。事实上,儿童文学从创作到阅读,都需要理性精神,因为不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建构意义上的心智活动,需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

  激发儿童文学批评活力

  与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繁荣态势相比,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较薄弱。儿童文学领域的许多问题,亟待理论批评的梳理和关注。

  事实上,跨学科研究是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胡丽娜看来,“五四”前后,儿童文学先驱们从各自关切的视角进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合力下,将儿童文学纳入儿童问题、人的问题的思潮中予以思考。儿童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跨学科色彩,具备宏观的文化视野。当前,开展儿童文学批评,不仅要秉持跨学科研究传统,而且要立足于当下语境,找寻合适的学科理论资源,探寻合适的批评路径和方法,激发儿童文学批评活力。

  朱自强也曾撰文呼吁,儿童文学需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一方面主动融入相关学科;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结成跨学科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把学科做大做强。

  心理分析和童话文学的跨学科交叉,催生了当代童话心理学研究。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教授舒伟表示,心理分析学家通过返回童心世界,将童话作为自己的资源去探寻人类精神世界,为人们揭示了童话魅力长存的奥秘所在。在他看来,童话文学已经成为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源。

  兼具审美教育功能和生命教育功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将满足儿童的深层心灵需要作为终极目标。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妍认为,面对儿童阅读的生态危机,儿童文学创作者能否自觉地通过文学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儿童阅读的自主性,既关涉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关涉民族未来的走向。

  会议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和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山东研究院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