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疫灾对社会的影响
2019年12月20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0日第1841期 作者:记者明海英

  本报武汉12月17日电 (记者明海英)《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首发式近日在武汉举行。据该书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介绍,疫灾是自然生态因素与人类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从环境变迁看,疫灾在气候寒冷期相对多发,在温暖期相对较少。从社会治乱看,疫灾在社会稳定时期相对较少,社会动乱时期相对多发。历史上,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的地区。过去3000年来,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龚胜生表示,疫灾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看到其巨大破坏性的同时,也要看到疫灾冲击下所激发的人与社会的创造力。例如,两汉之际伤寒流行,促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明代各种瘟疫流行,促使吴又可《瘟疫论》的问世。疫灾大规模流行时,政府、民间的积极应对,推动了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民间防疫习俗的形成以及公众卫生意识的养成。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