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
2019年12月09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9日第1832期 作者:

  近日,“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当前状况、中国戏剧与影视的国际表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观察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加强文化交流  实现合作共赢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真正能够将各国凝聚起来的因素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例如,对美的追求、对善的追求,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共同基因。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表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历久弥新的学术主题。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学者应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文化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重新认识和确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对研究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深层问题,可能与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确认有密切关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发展走向不仅关乎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与世界的发展更为密切。

  和而不同 促 进中外文明交流

  实现不同事物的调和互补,才能满足人们社会文化实践的需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历史上中华文明和亚洲其他文明曾有过丰富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融合发展。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不同文化之间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安乐哲从中西文化的联系与差异切入,对比分析了“和”的概念在中西语境中的变化。他表示,对于学术界而言,对重点概念词汇的翻译与阐释非常重要。

  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提到,作为一个汉学家,就要去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能够丰富西方文化。

  创新中国文化传播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从人类文明高度寻找国与国之间深入交往的方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生成,来自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还来自现代生活的创新与对梦想的求索。

  跨文化研究并不是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研究双主体之间的关系。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教授罗亚娜提出,许多西方定义的哲学问题都具有局限性。这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多边会谈。而这种会谈不只是简单的对话,更多的可以是争论与辩论。

  如何在探索和创新中发挥数字文化的作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影视戏剧学院教授米洛斯表示,如今,数字化技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今天的体验不只是普通的听与看,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追求一种沉浸式体验。面对新的受众群体,应当打破限制,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创造之中。

  当前,中国既要注重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也要注重境内传播路径的创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耀华表示,进行海外传播要从路径上创新,要重视人的情感交流,在强调自己主体性的同时,把传播对象当作主体来看待。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需要进行新的拓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曾庆瑞提出,应该将“传播什么内容”的问题提上日程。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将新时代中华文化纳入传播视野。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