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技术史
2019年12月04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4日第18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作为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介质和载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多卷本)鉴定会近日在南京大学举行。

  该项目成果《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7+2卷本)通过结项鉴定,等级评定为“优秀”。其中7卷本为《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古代卷》《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文字卷》《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摄影卷》《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图像卷》《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电影卷》《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广电卷》《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网络卷》;2卷本为《中国图像科学技术简史》《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简史》。

  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种传播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而新的传播技术形态必将构建一种新的新闻形态。参与该项目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丛耀表示,要想更深入研究新闻传播技术史,就要剖析新闻文本的生产技术、构成技术和传播技术,并且要诠释新闻的物质生产形态、技术构成形态和传播技术形态。

  在现代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决定着媒介的形态。因此,在科学技术史学的视野下构建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学研究框架,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必然选择。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认为,该项目的价值在于尝试建立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学的独特叙述性结构,并努力厘清新闻传播技术与其他传播技术的边界,寻找书写新闻传播技术史的文化架构。

  与会专家表示,项目以中国新闻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及跨学科分析等手段,全面呈现出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发展的脉络。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认为,我国直到互联网出现之后才开始高度重视技术研究。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传媒形态、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劳动、工作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倪延年表示,该项目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素材,也便于阅读者更好理解文本中内容。从叙述思路上讲,该项目研究成果既采用了确定的、清晰的中国史学呈现方式,也运用了技术史和科学史共同遵守的研究方法。

  媒介即技术,技术进步推动了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一个不同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数字世界出现了。因此,对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性研究。

  此外,与会学者建议,调整完善古代卷部分的相关内容,增加马克思主义关于传播技术发展的论述,进一步调整完善个别分卷章节的体例,规范标示个别插图的出处和版权信息。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