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不断拓展
2019年11月22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2日第1821期 作者:记者段丹洁 通讯员廖雨声

  本报杭州11月21日电 (记者段丹洁 通讯员廖雨声)伴随新科技时代的到来,美学和艺术在社会发展与价值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1月16—17日,第八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暨“当代美学问题:理论与艺术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发展、回应当代社会文化的新课题、解决当前美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界面临的新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表示,美学和艺术通过改变当代社会人们的情感结构,从而深刻地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艺术中的先锋派和新的审美感受力,或者说对新的“情感结构”的审美感知,正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品位、审美习性和对世界的审美感知方式,从而以“陶冶情操”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浪潮席卷世界,人文学科应该如何面对?对此,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富贵认为,在新科技浪潮下,人文思想需要主动介入,加强人文社会思想的构建。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丁国旗表示,必须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学,积极推进民族文学“走出去”。要充分学习、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关注各民族共同关注的问题,表达共同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念。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表示,在当下,美学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新的美学热方兴未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美学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认为,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指导意义,鉴于“日常生活经验”在文学和文学批评中日益居于重要位置,马克思这种微观实证研究如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批评中的媒介生产思想尤为关注。他表示,文艺不可能是纯粹的精神或意识活动,不能把文艺与物质实践相割裂,不能把文艺理解为抽象的意识反映和心灵表现,也不能把文艺理解为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文本,文艺应该被理解为与物质生产血脉相通的媒介实践活动。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宋伟认为,正是基于“工艺—实践人类学”的艺术哲学视域,马克思开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著名观点,揭示人类生存与生产实践、审美实践之间所构成的历史性内在关联,描述并分析了从生产实践到审美实践、从物质生产到艺术生产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立元提到,“实践美学”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主导思潮和学派,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论坛由浙江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延安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中华美学学会等联合发起并主办,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