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出发探索叙事规律
2019年11月13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3日总第1814期 作者:记者明海英

  本报南昌11月12日电 (记者明海英)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近日在南昌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0位学者与会,围绕经典叙事学、中西叙事传统研究等领域的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倪爱珍表示,叙事学发展至后经典阶段,从偏重科学研究方法转向偏重人文研究方法,更多涉及的是与“理解”有关的认知、想象、体验、领悟、描述,而不是与“解释”相关的逻辑分析、推理、概括等。

  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看来,后经典叙事学在方法上,超越了经典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引入了一批新的研究方法,如认知方法、修辞方法、语料库方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等;在媒介上,走出了传统的文学叙事,尤其是小说叙事的范畴,进入其他新兴的叙事媒介领域,如数字叙事、电影叙事等。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君强表示,后经典叙事学在经典叙事学基础上进行了范式调整与转换。经典叙事学所形成的理论模式与要素,依然在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大康认为,相对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引进了社会历史语境,把作家和读者重新接纳到理论视野中,并广泛吸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等研究理论和方法,以此来修复叙述活动的具体语境。

  “中西的叙事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缺陷。集两家之长,融会贯通,这种比较研究意识对构建全新的叙事理论大有帮助。”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冬表示,中国的叙事作品体现了一种直觉感悟,把文本当作生命的载体,注重主体的感受和体验。西方的叙事理论在叙事人称、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西方的叙事理论过于偏重形式,叙事理论的规则也越来越繁琐,有抽象化的趋势,使得其中有些部分已经脱离了大众。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傅修延认为,中西叙事实践中还有许多可能性尚待发掘,还有不少缺项和弱项需要互补与强化。中国学者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应兼顾中西,同时更着重于本土资源。这种融会中西的理论归纳有利于让诞生于西方的叙事学接上东方的“地气”。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