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立学为民 治学为国
2019年10月18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8日总第179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著名经济理论家刘国光192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入经济学系就读。1951年,刘国光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被派遣到苏联学习经济学的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刘国光进入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作为一位改革开放的坚定推动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刘国光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

  身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刘国光始终旗帜鲜明地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坚持市场改革方向的同时,政府必须实施合理而有效的宏观调控。要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保障改革的稳步推进,刘国光提出了社会主义“有限买方市场”概念。他认为,使社会生产大于社会的直接需要,使商品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消费者或买方市场,是正常开展市场调节的一个前提条件。买方市场问题不单是一个商业问题,而且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战略问题、一个宏观决策问题、一个能否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的问题。

  “勤奋以治学,平实以做人。立学为民,治学为国。”这是刘国光分享给年轻学者的治学经验,也是他数十年从事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初心。刘国光多次参与党和国家重要决策,他的文章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刘国光提出的经济理论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刘国光在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84年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的情况。对此,刘国光和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双向协同,稳中求进”改革策略和发展策略。刘国光认为,要把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转变,才能有序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1985年,他在《略论两种模式转换》中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同时转换,并引申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张,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他的主张为当时乃至后来的改革决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刘国光强调,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发展不单是总量问题、速度问题。我们要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科技进步。

  为劳动人民服务是他始终坚守的学术目标。现在,96岁的刘国光依旧坚守着信念,在经济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研究经济学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刘国光表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经济学研究不仅要与时俱进、兼容并蓄,还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当代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回首与共和国同行的70年奋斗历程,刘国光坚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国家一定会更加强大,人民生活会更加富裕和幸福。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