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年10月11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1日第1791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近日,由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展开研讨,共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献计献策。

  总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谈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相关重要论述中不仅引用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还引用了《诗经》《左传》等众多古代文学作品,以及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些融汇古今的思想,尤其是对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经济观和社会观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

  “群众路线是新中国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在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方式。围绕优化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爱国卫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提升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模式。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统一起来,形成了为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等宝贵经验,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发展。

  从悠久文明中发掘传统智慧

  发掘传统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魁表示,中国古代以《周易》为代表的易道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在现代化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新时代,需要大力推进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乔清举认为,儒家的生态哲学是基于农业经验而产生的顺应自然的生态自觉,其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儒家把道德共同体推及整个自然界,从多个层次展开对于自然的生态性认识和保护,具有整体主义的特点。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南京工业大学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爱宝表示,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注重系统性和总体性,要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还应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生态获得感是指人民群众在自然生态环境实际获得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态获得的主观感受与心理体验。提振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的战略路径或宏观路径应当是,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实际生态获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树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需求观。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健红认为,在绿色经济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促共进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由传统粗放增长方式向新兴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应理性看待这种系统与部分、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而不应质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裹足不前。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