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
2019年09月18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18日总第17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宋瑞娟

  9月7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区域实践、“一带一路”与国际关系的新发展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表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重要的政治底色。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王光厚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动逻辑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新中国70年的外交经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势。深入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里光年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了历史和时代逻辑统一的思维特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颖认为,主场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应有之义。主场外交有利于吸引公众的关注和主流媒体的目光、增强和掌握话语权、推动共建全球伙伴关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倪建平探究了文化外交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化外交和媒体外交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邢瑞磊认为,对中国国际角色认知的变化首先取决于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这一变化相应推动对中国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王鹏认为,周边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中国对自身身份认识的变化影响着中国的外交。

  稳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会学者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贞晔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志永提出,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的共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冯东兴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契合西方政治学有关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愿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鸿燕表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研究权力人物和政治精英的话语在媒体作用下的影响力,关注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开展的区域共同体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洪生认为,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吉林大学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所所长刘姝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一微观视角探究“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她认为,在中日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应秉承“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实现中日关系跨越式发展。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教授朱永彪以中亚和南亚地区为例提出,中国在周边地区应该提倡构建“安全与发展共同体”。

  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关系发展新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力。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刘倩强调,语言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基于对中埃关系的梳理,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天社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的发展相契合,在这一背景下,中埃在政治、经贸和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日益频繁。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家成认为,中朝两国首脑会晤对于传承中朝友谊、促进半岛和平与稳定、对话解决半岛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论坛》编辑部和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