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互学互鉴新平台
2019年09月04日 08: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4日总第177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朱羿

  8月30日,“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修福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甘肃省政协主席欧阳坚等嘉宾出席论坛。来自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融合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的途径与举措。

  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开启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路,通过古丝绸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以及丝绸、瓷器、铁器传到了世界各地;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以及胡椒、葡萄等珍贵物种也传入了中国。通过互学互鉴,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也正是通过互学互鉴,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敦煌文化形成今天的盛大气象,是因为善于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基因。欧阳坚在致辞中表示,敦煌是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发展的典范。

  蔡昉在论坛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国推进开放与合作共赢的理念共识和共同行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调研时,来到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情况,强调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蔡昉表示,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大交流的时代,曾在此跋涉前行的自然探险家和人文考察者们,把丝绸之路变成了知识交流之路、文化互鉴之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加强丝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的纽带,搭建民心相通的平台,沿着张骞、马可·波罗留下的足迹,走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携手创造一个幸福安宁、知性包容、和谐美好的未来。

  文化交流 包容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已成为中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时代命题的重要主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在作学术交流时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这为当前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冲破地域或区域障碍,沟通世界、促进人类和平,“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也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文明互鉴共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树立了生动范例。

  与会专家表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持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修福金认为,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硕果。敦煌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既有宽广的胸怀广泛吸纳外来影响,又注重本民族的创新与发展。

  王旭东作了题为“从敦煌学和故宫学看如何挖掘中华文化魅力和精髓,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和故宫都是由人民在开放心态下创造的。不管故宫博物院还是敦煌研究院,都必须秉持开放的眼光,跳出敦煌、故宫去研究和挖掘,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挖掘文物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繁荣发展。

  欧阳坚表示,文化的交融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势应时、推陈出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亟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明互信超越文化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化优越,从而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包容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插上文化的翅膀。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甘肃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承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