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的传媒人才
2019年08月14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4日总第17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新文科建设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通过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实现文科教育的更新升级。新闻、传媒等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时代发展脉搏,立足新闻传媒专业自身特点,对于培养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推动传媒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实现传媒教育转型升级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教育应打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用功能性诉求将社会生活与科技结合在一起,推动新专业的设置与资源整合,培养跨学科传媒人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新文科建设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新技术的融入、新的社会生活需求,以及教育观念本身的转化等方面。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将掀起一场新的高科技革命——智能技术革命。科技改变生活,未来社会景观和社会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高等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对多形式变为智能互动教学模式,知识、信息、媒介将形成复杂融合趋势。

  新文科建设以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对新技术时代的自我新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表示,新技术重构了传播生态和舆论场,这对传统的传媒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新文科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紧迫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新闻传媒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近年来,高校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例如,增加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采用文理科兼收的招生政策;新闻系尝试和信息系、计算机系等进行课程互享,共同探讨学科融合建设;与新媒体机构、新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建立实验室、研究项目等。

  随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传媒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新型的传媒人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孔令顺表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技术革新,不断改写着传媒行业的格局,并在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四全媒体”与民众媒介生活的人才培养需求。

  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深层影响

  放眼国际,中国政治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亟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聚焦国内,融媒体、智能媒体迅速发展,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型复合传媒人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贵表示,智能化信息传播新时代对新闻传媒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在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采编核心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能力、“互联网+”思维、多媒体技术、数据素养等新的要求。媒体行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就是教育行业培养新闻传播卓越人才的新目标。

  新技术对于学科体系的挑战,不仅是要求相关人才掌握适应就业市场的应用性新技能、新知识,更是对于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变革与重构。杨斌艳告诉记者,传媒教育在培养新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应该从新技术对人、对社会、对传播的深层影响等方面,重新思考学科体系的构建。改革传媒教育,要在畅想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和影响的同时,关注新技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制度、价值、伦理、人的行为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观照中国媒体传播生态和中国舆论场的现实变革,进行传媒教育深度拓展和课程体系建构。杨斌艳建议,传媒教育应该增加数学基础知识,增加机器人写作、算法内容推介、AI计算机基础原理等最新应用基础理论和底层逻辑相关课程,弥补文科教育在数理逻辑方面的不足。此外,技术伦理及新媒体时代职业伦理应该成为必备基础课程。传媒教育要走出校门,深入互联网公司和媒体机构的第一线,时刻关注传媒行业的发展变化。

  多学科融合不断拓宽视野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传媒教育,在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孔令顺认为,在传媒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文科学科门类,也要让学生对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有所了解。因为媒体传播内容几乎覆盖所有学科知识,同时传媒行业也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撑。复合型人才是传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应逐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文艺观进课堂,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的优秀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后备人才。

  在胡智锋看来,新文科传媒教育既要顺势而为,更要慎始敬终。首先,要注意传承坚守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注重基础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前沿议题。其次,加强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结合,除参考国际通行的学科、专业设置外,还要特别考虑本土实际需求和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最后,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夯实专业传媒知识的基础上,将文史哲政经法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各学科相互观照,新闻传媒教育将更为丰富和生动。

  白贵表示,培养新闻传媒卓越人才,高校必须立足媒体改革发展的潮头,不仅要在理论建设、知识更新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更要培养学生的前瞻性视野、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唯有如此,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具备适应能力和引领能力,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新闻传媒人才。高校教育是打基础的关键期,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实践的指导。同时,构建使不同课程有效互补融合的课程体系。要注重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锤炼前瞻性技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新闻素养和业务水平。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夯实人文基础,只有加强对“新文科”学生人文基础的培养,使其广采博收,才能让人才发展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