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保护文化多样性
2019年08月02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日第174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方法运用于文化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生态理论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当前文化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以人类学视角探究文化生态保护有哪些现实意义?应如何通过文化生态学研究保护文化多样性?近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倡导文化存在多样性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探寻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的学问。东南大学教授方李莉介绍说,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是,人类是在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人类在生物层上建立起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着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文化的形成。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人为的,而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所造就的。因此,科技革命、人口的流动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张,都是文化生态演进的重要因素。

  文化说到底也是一种生态。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表示,人作为个体,相互结群而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社会与文化。社会与文化的根本组织形态要求多样性,要求有彼此的存在,而不是单一性。由此而创造出来的文化和对文化的吸收与转化,也必然是多样的。在全球化语境中,更应倡导这种文化存在的多样性生态价值。

  方李莉表示,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生存能力的种子,是产生新的多样性文化的基础。在人类文化演替过程中,原有文化为新文化生长提供有机质。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并不是让其静态存在,而是让其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出现。

  文化多样性源于生态多样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色音认为,从生态人类学角度来看,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指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系统,如植被、地形、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等。人文生态环境主要指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系统,是软环境,其构成要素包括语言、思想、理论、制度、伦理、风俗等。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共同作用,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注重文化生态整体保护

  在赵旭东看来,应从人的心态、社会、文化本身这三个向度看待文化生态多样性。首先,文化离不开人,呵护人的心态是文化的根本,人的行为、主张和价值导致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其次,要推动社会的合理构建和多样性包容。这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而离群索居。再次,由于文化存在差异和多样性,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态之间的交流互补。从保持人类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保留、认可并宽容文化的差异,比寻求文化趋同一致更为重要。

  色音表示,要注重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在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濒危语言保护关乎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传续和发展。保护文化生态,维持文化多样性,应从动态视角进行活态保护。应在动态评估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有效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是文化自觉,只有懂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形成文化自觉。此外,应加快编写与传播乡土教材、村落民族志和民族文化读本,让文化主体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方李莉认为,应加快建立文化基因库。有些文化在一段时期内失去了功能,但到某种特定环境下,又有可能起到重要的、其他文化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文化基因的保存和保护尤为重要。人们应当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快记录各种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并建立全球性的文化基因数据库,便于保存、传承与传播各种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