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展现女性文学研究活力
2019年07月26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6日第174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聪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女性文学以其瑰丽多姿的文本样态令人瞩目。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演进、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文学文本的再解读、媒体融合语境中的文学与性别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追溯女性文学的现代演进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改革开放也走过了40多年历程。女性文学议题的孕育、生成以及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与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看来,新时代语境下出现了许多与性别密切相关的新现象、新话题。女性文学研究者应在立足文学研究的同时,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认识并反思以往研究的不足,用理论联系文学实践,努力推进女性文学研究深入发展。

  当今社会女性的权利地位、自我意识均稳步提高,这与国家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提出,女性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为女性争取权利,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女性的意识觉醒和权利吁求与中国社会现代进程相契合。

  在湖南女子学院教授罗婷看来,中国的女性文学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五四”前后出现了我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推动了我国女性文学向前迈进。自此,大量现代女性作家不断涌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闪耀世界文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馆研究员刘慧英从《新青年》论述妇女问题的文章入手,深入分析了这本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的先锋地位和重要影响。

  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刘钊对“五四”前后的妇女报刊进行分析后提出,清末民初妇女报刊为女性群体提供了面向公共领域交流思想与进行文学创作的历史性机遇,培养并造就了新学背景下的现代女性创作队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陆卓宁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女作家的“跨域经验”,既刻下了中国现代女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印记,也透露出中国现代女性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对自我价值的努力追求。

  考察女性叙事的新媒体语境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让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也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叙事模式和接受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树勤认为,“80后”女性写作中的日本动漫元素增强了小说的流行性,塑造了小说的视觉化风格,使之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和青少年受众的口味。日本动漫为“80后”女性写作提供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文化市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桂荣通过研究新世纪文学碎片化叙事提出,碎片化叙事的散片结构、破碎修辞,以及时间上停止、节奏上滞缓的细节性表达,与细腻、委婉、迂回、曲径通幽的女性心理相契合,可以为性别视角的碎片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从文学场的生成来看,这种愈演愈烈的碎片化叙事倾向则是新媒体时代文学碎片化传播的结果。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若涵认为,生机勃勃的新媒体与网络文化,为女性散文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空间。女性散文话语的跨界和多元,成为21世纪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和文学现象。

  北京电影学院副编审许航认为,网络文学IP的改编已经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手段。但过于迎合女性观众的观影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丧失反映现实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对网络IP改编过程中的性别倾向和性别意识进行深入反思。

  探讨性别研究的多重面向

  乔以钢提出,近年来性别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现实国情,忽视中国历史文化,割裂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进程,生搬硬套西方女权理论。这给中国的性别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惑。因此,如何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与现实关怀,成为目前性别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董丽敏提出性别研究“再出发”的命题。她认为,当代中国性别研究的特点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知识生产领域尤其是新兴学科领域的基本状况。目前,性别研究理论与大众生活在诸多方面仍存在断裂,还没能真正接地气,因而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相关研究。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沈红芳认为,女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既包含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包含其自我文学想象与文化身份定位,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教授彭江虹分析了女性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性进步。她提出,由于女性仍肩负传统的家庭职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社会责任的深度实现。

  此外,与会学者还对“女书”这一“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进行了学理探讨。女书是20世纪80年代被外界发现的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仅流传在中国湖南江永的潇水流域。湖南商学院教授骆晓戈认为,女书以女性群体为写作主体,传承女性经验。一代代“女君子”借助女书写作,表达了实现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这颠覆了中国古代女性柔顺卑微的形象,从而为世界妇女运动与女性写作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拓展女性文学的研究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吴思敬认为,当下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应从中国新诗的百年发展历程着眼,加强对女性诗歌、女性诗人的研究,全面呈现女性诗歌创作在格律建设、抒情表意、叙事论理等方面的独特传统。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于文秀认为,女性文学研究经历了从“人学范式”到“现代性范式”再到“后女性主义范式”这三次转换。但相对于批评实践的蓬勃发展,女性文学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美莲认为,新世纪女性写作逐渐从狭窄的自我表述延展到对社会的深层打量,逐渐将女性的自我体验转变为群体的生存体验,同时以自己的审美生态方式开启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崭新局面。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教授朱育颖以迟子建、叶广芩、蒋子丹、张抗抗等当代女作家的“绿色写作”为文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她认为,当代女性作家巧妙引入生态学视野,树立新的审美价值理念,把充满灵气的绿色之思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为新世纪女性文学增添了绿色生态这一维度。

  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