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研究
2019年07月26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6日第174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相融的时代,这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状况和重要内在支撑。

  以民族性为内在支撑

  中国当代美学繁荣发展的内在支撑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这也是当代美学繁荣发展的强大历史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表示,美学在东亚文化圈长期保持繁荣,这与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一种以中国为本位的“东方的美学”,有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生成的文明。农耕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形塑,促成了中国早期文明从巫史传统转向礼乐传统,使追求秩序(礼)与和谐(乐)成为基本的审美价值观。礼乐传统涵盖了中国自西周以来的3000余年的历史,这一传统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历史资源和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碧辉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繁荣发展的内在支撑离不开美学研究者对美学理论的独立探讨,包括对美学的基本原理亦即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例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等都是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其中最有理论性和代表性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的实践美学。哲学层面的理论基础建立后,如何从理论基础进入美学学科本身还需要美学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徐碧辉还提到,当代美学的内在支撑与外部环境是不能完全隔绝的。美学关注的是人的感性存在,不同时代人的感性存在有非常具体的境遇。美学给个体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支撑。

  中国当代社会的审美现象日益纷繁复杂,这是促使美学研究者推动美学发展的重要外在动因。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程相占认为,美学研究者要从审美理论的高度审视当下的审美现象,从中提炼出明确而准确的审美理论问题,进而凝练为审美命题和审美范畴。现在国家倡导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门类,也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这是中国美学研究者的时代使命。而美学研究者的这种使命感,也将成为美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让中国美学研究走向世界

  近年来,学界有一种研究倾向,即从其他学科维度切入美学进行研究,如生态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等。对此,徐碧辉认为,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将美学与其他学科割裂研究,我们要肯定美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积极意义。此外,美学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学科融合,也是需要学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程相占表示,跨学科研究美学,不仅开阔了学者的学术视野,还拓宽了学者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其他学科也会给美学提供相应的研究范式。美学研究者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时刻了解国际美学的学术动态,加强与国际美学界的交流,这样才能让中国美学研究走向世界。

  “当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美学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会极大促进当代美学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能表示,美学不仅与文艺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还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关系紧密。20世纪的科学发展,不仅形成了美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而且出现了实验美学、生态美学、神经美学、网络美学等新形态。运用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来研究美学,可以促进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改进。

  张玉能提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共存的学术态势,各种美学流派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相关美学研究,共同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发展。未来,要推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应该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甄别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思想观点、命题、范畴、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西方美学研究成果为参照系,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根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学术体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