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南文化品牌
2019年07月19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9日第17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仝薇

  7月12—13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会暨“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与会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江南文化研究、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上海发展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等问题展开研讨。

  推进江南文化现代研究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表示,加强江南文化研究和传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实现江南文化自身的传承创新。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让江南文化内涵更明确、脉络更清晰、特点更鲜明,使江南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彰显活力和作用。二是要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江南文化研究自觉从文化传承走向服务国家战略,用好、用足江南文化资源,推动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江南文化成为三省一市深化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润滑剂、催化剂,成为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造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江南文化产品,更好地促进文化民生事业和产业发展。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上海市松江区区委书记程向民认为,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传承中守护,在创新中发展,赋予江南文化新内涵。上海市各级政府要与上海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江南文化研究,把上海松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利用好、文化传统发扬好、文化基因传承好,加快打造一批江南特色鲜明、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精品力作。

  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看来,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激发江南文化的创造活力,努力使江南文化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江南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合作,对进一步弘扬江南文化传统、延续江南文化文脉、让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江南文化历史底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伯海表示,江南文化原系植根于本土的百越文化与扩张南下的中原华夏文明相交汇的产物。在历史上,江南文化还曾吸取了荆楚、闽粤、淮扬与齐鲁地区文化和一些域外文化,从而形成独具一格而又姿态纷呈的独特文化风貌。江南文化在近现代演变中结出了一个硕果,即海派文化。

  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底蕴,可以提升文化认同。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表示,自明代中期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江南一直是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时期,江南风尚不仅对中国文明有重要影响,甚至对全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梅新林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有关江南的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研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无论是江南的区域概念还是有关江南的学术研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跳出江南看江南、跳出中国看江南,对有关江南的区域版图、学术研究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中江南形象的形成与变迁进行了梳理,提出江南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提升江南地区文化认同

  上海市社科联主席王战提出,江南文化在历史上受到皇城南移北上的刺激,也受到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江南早已不仅指江南水乡。我们应建立“泛江南文化”的概念,将各区域的特色文化联系起来,加以深入研究。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发掘江南文化中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能够助力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表示,在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继承发扬江南文化是应有之义。我们今天创新继承江南文化,发掘江南文化精神中的当代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江南文化资源,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夯实区域文化认同这一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认为,新时代,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多维度理解江南文化的含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江南文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还应在有关江南文化的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国内与国外的结合。上海应大力推动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

  会议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社科联指导,松江区区委、松江区人民政府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