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域学术文化共同体
2019年07月17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7日第1736期 作者:记者吴楠

  本报合肥7月15日电 (记者吴楠)7月13—14日,“2019年徽学·蜀学·湘学高层论坛”在合肥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围绕地域学术文化的交流与研究,地域学术与传统中国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邀请了关注浙学、濂学、洛学、关学、闽学及永嘉学派、常州学派、江南文化、齐鲁文化等研究的学者,共同为地域学术文化发展把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光介绍,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主持下,全国31个省市区都编纂出版了《地域文化通览》分卷。随着四川、安徽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蜀学、湘学、关学、浙学、徽学等交流研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地域文化研究》等研究期刊也逐渐兴起。

  与会学者表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得到了迅猛发展。未来,应加强各地学术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构建中国地域学术文化共同体。吴光表示,在历史上,浙学与徽学、蜀学、闽学、湖湘学、江右学、齐鲁学、黔学、吴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社会中集大成者,必定是集百家之长,不断汲取其他地域文化研究者长处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认为,不同地域学术文化研究者的交流互鉴,一方面可以减弱因情感因素和视野局限而产生的偏颇,使研究最终得出更为公允的结论;另一方面,也能让研究者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把握研究对象,避免因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本质问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徐道彬说,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月印万川”一般,在不同的地域分散为不同的文化色彩。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宏敏表示,当下,地域学术文化研究要在比较、借鉴中开展互动研究。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中,才能凸显各地域学术文化的特色和共性,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华地域学术文化共同体。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彭华认为,在进行地域学术文化研究时,要注重挖掘新资料,引进新思想。

  张宏敏提出,为更进一步推动地域学术文化研究,首先,研究者要厘清地域学术文化的来龙去脉、内涵和外延。其次,各地域学术文化研究机构间要摒弃地方本位观念,相互合作、精诚团结,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展错位研究以求做出自己的学术特色。比如可就“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专题,合作开展一些多省份、多单位、多学科集中参与的综合性科研课题。再次,要搭建学术平台,加大地域学术文化研究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仁群表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动开展不同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研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会议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